[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水箱吸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8903.7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9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葛令科;曾杰;朱耀娟;詹鹏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11/00 | 分类号: | E03B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46 | 代理人: | 吴辉辉,单燕君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水箱 吸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箱吸水结构。
背景技术
当水泵从水箱吸水时,从水泵吸水的要求上考虑(避免水泵吸入空气,产生气蚀),水箱出水管以上有部分无效水位,尤其是消防规范中规定,吸水喇叭口以上600mm不计入有效容积,大大降低了水箱的利用率。在一定的蓄水容积要求下,水箱会变得更大,不但增加了占地面积,还增加设备投资。
目前实际工程中,一种做法是不对水箱做任何处理,出水管管顶以上100mm空间为无效水位(生活)。另一种做法是水箱局部下沉,做0.5m深、1.0米宽的吸水槽。
若不对水箱做任何处理,严重影响水箱的有效容积,会增加水箱的实际尺寸,增加设备投资。吸水槽的做法,增加现场人工费用;因下沉0.5米,不属于拼装不锈钢板的常规模数,需特别制作。吸水槽的做法,对水箱基础制作也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水箱吸水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水箱吸水结构,包括水箱、出水管件、吸水装置和水泵,出水管件位于水箱下方,出水管件与水箱底部相连,出水管件的另一端与吸水装置相连,吸水装置与水泵相连;吸水装置内设有防止旋流器,出水管件上设有过滤装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水管件包括入水管和出水管,过滤装置位于入水管的入水口处,出水管与吸水装置相连,入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处设有沉泥部,入水管和出水管均与沉泥部的上部连接,沉泥部的底部设有排污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入水管的上端设有阻泥部,所述阻泥部高于水箱底部并位于水箱内,入水管上部带动阻泥部相对水箱上下活动连接,过滤装置设于阻泥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水管向沉泥部内伸入设有吸水管,出水管端头设有吸水头,吸水头包括壳体和底盘,底盘与壳体底部边沿连接,壳体上部与吸水管相连,壳体上设有若干个吸水孔,壳体与底盘形成集水腔,吸水管伸入至集水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一个球面滤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沉泥部内位于入水管的出口下方设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回流板,回流板位于沉泥部的中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回流板为倒圆锥形,且回流板底部设有沉泥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能够消除无效水位,并且能够辅助清除水箱内的沉淀物,同时也能避免沉淀物进入到吸水装置影响吸水装置的性能。另外,该结构能够提供稳态的水源,与防止旋流器共同作用,维护整个装置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沉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入水管与水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水管上吸水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箱,2出水管件,3吸水装置,4水泵,5过滤装置,6入水管,7出水管,8沉泥部,9排污口,10阻泥部,11吸水头,12壳体,13底盘,14吸水孔,15集水腔,16回流板,17沉泥孔,18球面滤网,19防止旋流器,20吸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新型水箱1吸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水箱1、出水管件2、吸水装置3和水泵4,出水管件2位于水箱1下方,出水管件2与水箱1底部相连,出水管件2的另一端与吸水装置3相连,吸水装置3与水泵4相连;吸水装置3内设有防止旋流器,出水管件2上设有过滤装置5。
实施例2:
一种新型水箱吸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水箱1、出水管件2、吸水装置3和水泵4,出水管件2位于水箱1下方,出水管件2与水箱1底部相连,出水管件2的另一端与吸水装置3相连,吸水装置3与水泵4相连;吸水装置3内设有防止旋流器,出水管件2上设有过滤装置5。
如图2所示,所述出水管件2包括入水管6和出水管7,过滤装置5位于入水管6的入水口处,出水管7与吸水装置3相连,入水管6和出水管7连接处设有沉泥部8,入水管6和出水管7均与沉泥部8的上部连接,沉泥部8的底部设有排污口9,排污口9还设置有可拆卸的排污盖。通过排污口19可以对沉泥部8内的杂质即沉淀物进行清除。所述沉泥部8内位于入水管6的出口下方设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回流板16,回流板16位于沉泥部8的中部。所述回流板16为倒圆锥形,且回流板16底部设有沉泥孔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89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频电炉感应线圈与上下水冷圈一体化结构
- 下一篇:波导管组件及微波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