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4433.3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5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敬小非;刘克辉;叶辰;潘昌树;谢丹;张小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 |
代理公司: | 重庆蕴博君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23 | 代理人: | 王玉芝,杨明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矿 库溃坝 泥石流 运动 机制 试验装置 | ||
1.一种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包括:尾矿库、下游冲沟和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坡度调节装置、压力测试装置和弯度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尾矿库包括上游库区、闸门装置和闸门提升装置,所述上游库区具有溃口,所述闸门装置设置所述溃口上,所述闸门装置包括第一闸门和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闸门的第二闸门,所述第一闸门相对于所述第二闸门位于所述上游库区的内侧,在所述第二闸门固定在所述溃口上,且在所述第二闸门上开设有泥浆出口;所述闸门提升装置包括提升杆、气缸和配电箱,所述配电箱通过电线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气缸位于所述第一闸门的上方,且与所述提升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提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闸门连接;
所述下游冲沟的一端与所述泥浆出口连通,所述下游冲沟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透明凹槽,每个透明凹槽包括透明底板和分别固定在所述透明底板两侧的透明侧板;
所述压力测试装置包括连接杆、压力传感器、透明的固定框架和透明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透明底板的底部,所述固定框架包括一体结构的横梁和位于所述横梁两端的两个支架,所述横梁位于所述透明凹槽的顶部,两个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且位于所述透明凹槽的外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梁固定,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透明底板上的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
所述弯度调节装置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透明凹槽之间,每个弯度调节装置包括旋转上板、旋转下板和四个U型卡扣,四个U型卡扣分别卡固在相邻的两个透明凹槽中每个透明侧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四个U型卡扣分别与各自卡固的透明侧板之间留有空隙,在每个U型卡扣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外盒,每个外盒的底部封闭、顶部开口形成内腔,在每个外盒形成的内腔的底部固定有立柱,在相邻的两个透明凹槽中,一个透明凹槽的两个立柱分别缠绕有透明软胶,两个透明软胶的自由端分别通过所述空隙缠绕在离各自最近的另一个透明凹槽的立柱上,以及,所述旋转上板与所述旋转下板通过短轴连接,所述旋转上板固定在一个透明凹槽的两个U型卡扣的顶部,而所述旋转下板固定在另一个透明凹槽的两个U型卡扣的底部,且覆盖在两个透明凹槽的透明底板上;
所述坡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透明凹槽的底部,每个坡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架和支撑底板,所述支架包括四根圆管,在每根圆管上分别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相邻的两根圆管之间通过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板支撑在所述透明底板的底部,在所述支撑底板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在所述滑槽内滑动的滑块,在四根圆管上分别套设有用于卡固所述滑块位置的抱箍;
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计算机和至少三个摄像机,所述计算机包括视频采集卡,所述视频采集卡通过视频线与所述摄像机连接,所述摄像机的镜头覆盖所述透明侧板的正面与所述透明底板的底面以及所述上游库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闸门上位于所述泥浆出口的位置设置有调节板,通过所述调节板的移动活转动调节所述泥浆出口的大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卡槽,所述透明侧板的顶端卡入所述卡槽内。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泥浆回收池,所述泥浆回收池与所述下游冲沟的另一端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侧板、所述透明底板、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架均为透明的硬质固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侧板、所述透明底板、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架均为钢化玻璃、金刚石、石英或硬质塑料。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上板与旋转下板为圆盘结构,所述短轴的两端连接在两个圆盘的圆心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尾矿库溃坝泥石流运动机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立柱上套设有圆筒,所述透明软胶缠绕在所述圆筒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44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座椅抗冲击能力疲劳性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检测光缆老化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