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作立方体混凝土试块的插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6594.6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74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袁杰;王亮;刘燕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8B1/093 | 分类号: | B28B1/09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作 立方体 混凝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作立方体混凝土试块的插捣设备。
背景技术
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对混凝土的研究已是一种常态。随着土建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寻求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因此很多理工科高校都加紧对混凝土的研究。
在高校实验室利用立方体试模制作混凝土试块时,当把拌制好的混凝土装入试模里,需要使用灰刀沿着试模四周向下插捣,防止混凝土和试模局部粘住不利于拆模,并且要用捣棒插捣试模内混凝土的四个边角和中心,排除混凝土内的气泡,使其更加密实。总共需要使用灰刀插捣四次,捣棒插捣五次,较为繁琐。随着对实验效率的要求,开发一种制作立方体混凝土试块的插捣装置成为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改进了该领域目前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制作立方体混凝土试块的插捣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制作立方体混凝土试块的插捣装置,包括手柄(1)、方形边框(2)和五根捣棒(3)。
所述手柄(1)位于整个插捣装置的上部,和方形边框(2)连接在一起。手柄(1)的作用是方便操作人员更好地使用该装置。
所述方形边框(2)上部和手柄(1)连接在一起,内部和五根捣棒(3)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插捣装置成为一个整体。方形边框(2)的内部靠下部位是一个斜边,该斜边使插捣混凝土更容易。
所述五根捣棒(3)连接在方形边框(2)的内部,分别位于方形边框(2)的四个边角和中心位置。五根捣棒(3)的下端头设计成尖尖的形状是为了插捣混凝土更容易。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利用方形边框插捣待成形混凝土与方形试模的连接处,防止混凝土和试模局部粘住不利于拆模。又利用五根捣棒插捣试模内混凝土的四个边角和中心,排除混凝土内的气泡,使其更加密实。该插捣装置的方形边框和五根捣棒替代了灰刀和单根捣棒。
本实用新型改进了该领域目前技术的不足,使传统由灰刀和捣棒完成的插捣工作被该插捣装置替代,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促进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1中:手柄—1,方形边框—2,五根捣棒—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制作立方体混凝土试块的插捣装置,包括手柄1、方形边框2和五根捣棒3。
所述手柄(1)位于整个插捣装置的上部,和方形边框(2)连接在一起。手柄(1)的作用是方便操作人员更好地使用该装置。
所述方形边框(2)上部和手柄(1)连接在一起,内部和五根捣棒(3)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插捣装置成为一个整体。方形边框(2)的内部靠下部位是一个斜边,该斜边使插捣混凝土更容易。
所述五根捣棒(3)连接在方形边框(2)的内部,分别位于方形边框(2)的四个边角和中心位置。五根捣棒(3)的下端头设计成尖尖的形状是为了插捣混凝土更容易。
结合附图中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拿着手柄1使该插捣装置位于立方体试模的正上方;
然后,拿着手柄1使该插捣装置垂直下降,让方形边框2贴着试模的内表面下降;
接着当方形边框2开始沿着试模内表面下降时,五根捣棒3将开始插捣混凝土,直到方形边框2和五根捣棒3接触到试模的底部时,缓缓地拔出该插捣装置,整个插捣工作全部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65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