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胎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7219.3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76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18 | 分类号: | B60C9/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张迪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形 充气 轮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尤其涉及一种轮胎的胎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全地形车市场发展迅猛,越来越多消费者热衷这种多功能的新车型。全地形车使用地形较为广泛,其可用于沙地、林地、岩石等恶劣的越野路面行驶。
为满足全地形车在多种越野路面正常行驶的使用需求,特别是轮胎能发挥良好的舒适性能,现有的全地形车轮胎经常设计有较大的内型腔。如图1所示,现有的全地形车轮胎轮廓常采用加大轮胎的断面宽度W’或者加大轮胎的断面内高度H’的设计方式来实现内型腔的增加,使得轮胎的在越野路面行驶时具有足够大的缓冲变形空间,同时配合较低的操作风压来发挥较强的缓冲变形能力,最终实现良好的舒适性能。但是胎侧较大的缓冲变形也容易发生胎侧部1’过分往外侧凸出而被外物割伤、刺破的情况。为提升轮胎胎侧的耐刺扎性能要求,现在全地形车轮胎经常采用增加胎侧胶料厚度的设计,从靠近胎肩的位置到靠近胎唇的位置的整个胎侧部1’均设置有较厚的胎侧胶料。此种设计利用足够厚度的胎侧胶料来阻隔外物对轮胎胎侧部1’所带来的破坏,使得胎侧部1’的耐刺扎性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同时也容易导致轮胎的胎侧部1’的整体刚性过强,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轮胎在越野路面上的缓冲变形能力,从而导致该轮胎难以发挥良好的舒适性能,无法满足使用者的性能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胎体结构,可以确保轮胎在越野路面行驶时发挥良好的舒适性的同时提升轮胎胎侧的耐刺扎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胎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包括保气层、位于保气层外侧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帘纱层,位于帘纱层径向外侧的一层以上的缓冲层,位于帘纱层轴向外侧的加强层;所述加强层位于胎侧部帘纱层的轴向外侧。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层为帘纱层经翻卷后向径向外侧延伸形成。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帘纱层经翻卷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头端最低点越过轮胎最大断宽处并与轮胎最大断宽处的径向距离为轮胎胎侧最大断宽处与胎冠花纹沟底部的径向距离的15%~40%;
所述帘纱层经翻卷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头端最高点与缓冲层的外端点的距离为10~45mm。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层为缓冲层经胎冠部、胎肩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形成。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缓冲层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末端最高点越过轮胎最大断宽处并与轮胎最大断宽处的径向距离为轮胎胎侧最大断宽处与轮胎内径的径向距离的15%~40%;
所述缓冲层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末端最高点和末端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10~30mm;
所述缓冲层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末端最低点至少延伸至翻卷后帘纱层的末端最高点以下。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层为帘纱层经翻卷后向径向外侧延伸及缓冲层经胎冠部、胎肩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两者结合而成。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帘纱层经翻卷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头端最低点与缓冲层的末端最高点相互叠加分别位于轮胎胎侧最大断宽处的上下两侧,其相互叠加形成的径向距离为5~30mm;
所述帘纱层经翻卷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头端最低点与缓冲层的末端最高点相互叠加的轴向中心与轮胎最大断宽处的径向距离为0~20mm。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层为至少一层,且独立设置在胎侧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层为两层,分别为靠近帘纱层的内加强层及覆盖在其外侧的外加强层。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内加强层的径向高度大于外加强层的径向高度;
所述内加强层与外加强层的轴向中心位置相同,且该轴向中心与轮胎最大断宽处的径向距离为0~20mm;所述外加强层的径向高度为轮胎断面高度的15%~50%;所述内加强层的头端最高点与缓冲层的外端点的距离为10~45mm;所述内加强层的尾端最高点和外加强层的尾端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10~30mm。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全地形车充气轮胎胎体结构的优化设计,其胎体包括保气层、位于保气层外侧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帘纱层,位于帘纱层径向外侧的一层以上的缓冲层,位于帘纱层轴向外侧的加强层,加强层位于胎侧部帘纱层的轴向外侧,通过加强层的径向内、外侧延伸端设置,可以确保轮胎在越野路面行驶时发挥良好的舒适性的同时提升轮胎胎侧的耐刺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轮胎胎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72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鸡蛋形镂空自洁免充气轮胎
- 下一篇:一种石油电脱含水化验自控装置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