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锥体喷头纺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9781.X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70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邵中彪;徐岚;何吉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D4/00 | 分类号: | D01D4/00;D01D4/02;D01D5/00;D01D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锥体 喷头 纺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纤维静电纺织领域,更准确的说涉及一种圆锥体喷头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自静电纺丝技术诞生以来,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已经成功制备了出了多种无机物,有机物,聚合物等。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利用静电力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产生射流并最终固化为纳米纤维的技术。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是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形成表面弯曲的液滴、液柱膜、气泡、火山口状隆起等,然后利用静电力作用从曲面顶端喷出射流,射流在电场力、表面张力等作用下飞向负极板,期间被拉伸细化,同时溶剂蒸发,射流固化为纳米纤维并最终沉积在接受板上,形成纳米纤维毡。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性能优异,应用广泛,在空气过滤,个体防护,能源,电子器件,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产业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为止,我国静电纺丝工艺基本成熟,但该技术主要局限于实验室研究和小批量生产。产量低是静电纺丝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生产与应用的最大技术障碍。据有关报告指出,全球纳米纤维产品需求总量价值由2011年1.283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1.515亿美元预计至2017年将达到5.702亿美元,纳米纤维需求量巨大。面对纳米纤维的重大需求与广泛应用,开发面向工业化生产的静电纺丝设备以实现纳米纤维的产业化制备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提高静电纺丝设备的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很多种方法,但是现有的静电纺丝设备大都采用单针头,生产效率可以提升的幅度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锥体喷头纺丝装置,所述圆锥体喷头纺丝装置包括一供液组件、一喷射组件、一供电组件以及一接收组件,所述喷射组件与所述供液组件和所述供电组件连接,并且所述喷射组件在所述供液组件和所述供电组件的作用下向所述接收组件喷射纳米纤维。所述喷射组件采用圆锥体喷头,所述圆锥体喷头开有多个微型圆孔,喷头不易堵塞,并且能够大幅度提升纺丝装置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圆锥体喷头纺丝装置,包括:
一供液组件,所述供液组件内部具有溶液;
一喷射组件,所述喷射组件连接于所述供液组件,且所述供液组件中的溶液通过所述喷射组件喷出,所述喷射组件包括一圆锥体喷头,所述圆锥体喷头开有多个圆形微孔;
一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喷射组件电连接;以及
一接受组件,所述接收组件顶端封闭。
优选地,所述供液组件包括一供液仓,一推压杆,一导液管以及一流量泵,所述供液仓通过所述导液管与所述喷射组件连接,所述供液仓与所述推压杆可滑动的连接,通过调节所述流量泵,所述推压杆即以相应的速度在所述供液仓中滑动,从而控制通过所述导液管的溶液流量。
优选地,所述喷液组件包括一储液池底座,所述圆锥体喷头与所述储液池底座导通连接,所述储液池底座通过所述导液管与所述供液仓连接。
优选地,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一高压电源和一导线,所述导线连通所述高压电源的正极与所述储液池底座中的溶液。
优选地,所述圆形微孔的直径为1毫米。
优选地,所述接收组件内部贴有铝箔纸。
优选地,所述圆锥体喷头的材料为铜。
优选地,所述供液组件包括一供液仓,一推压杆,以及一流量泵,所述供液仓直接与所述喷射组件连接,所述供液仓与所述推压杆连接,且所述推压杆能够在所述供液仓中滑动,通过调节所述流量泵,所述推压杆即以相应的速度在所述供液仓中滑动,从而控制通进入所述喷射组件的溶液流量。
优选地,所述供液组件包括一供液仓,一推压杆,一导液管、一流量泵、一回液管以及一集液池。其中所述供液仓通过所述导液管与所述喷射组件连接,所述供液仓与所述推压杆可滑动的连接,通过调节所述流量泵,所述推压杆即以相应的速度在所述供液仓中滑动,从而控制通过所述导液管的溶液流量,所述集液池设置于所述供液仓上部,且所述集液池的开口位于所述接受组件的下部,所述集液池的底部通过所述回液管连接于所述供液仓。
优选地,所述导液管穿过所述集液池的底部连接至所述喷射组件,且所述导液管与所述集液池底部的连接处密封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97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工位隔离开关监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高压成套设备防误联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