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9839.0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2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戴洋;王晓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21406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淡水鱼 体内 致病 寄生虫 检测 采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标本采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囊蚴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幼虫发育中的一个阶段。由尾蚴进入第二中间寄主后或附着水生植物上,脱掉尾部,躯干部变圆,头腺分泌囊壁而成的一种幼虫,是某些吸虫的感染期。如肝吸虫(华枝睾吸虫)的囊蚴,寄生在淡水鱼类的鳃和肌肉内,人吃了生的或没有煮熟带有囊蚴的鱼肉而被感染。另有一些吸虫(如姜片虫等)的囊蚴附着在水生植物(菱、荸荠等)上,如人吃了生的带有囊蚴的菱、荸荠等而被感染。
因此,对与淡水鱼体内的囊蚴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传统采样过程中多为采集淡水鱼活体,整体送至实验室,然后进行活体分解检测,整个过程繁琐复杂,且对于淡水鱼来源等信息并不明确,采集的样本代表性较差。然而借助其它采集装置进行采集时,样本使用寿命较低,难以对样本充分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采集信息精确的、操作过程便捷的和提高样本使用寿命的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包括箱体和上盖,所述箱体的内腔由竖向分隔板分隔为左部空间和右部空间,所述左部空间内腔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抽屉、第二抽屉和灭菌室,所述灭菌室内腔的顶部安装有紫外线灭菌灯,所述右部空间的内腔底部安装有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中均匀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中设置有试管,所述试管的顶部安装有试管塞,所述箱体通过转轴与上盖转动连接,所述上盖内腔中设置有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二减震垫的前端面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计时器和收纳袋,所述计时器的左侧设置有电子称量装置,所述上盖的外壁左侧和外壁右侧均设置有支腿组,所述上盖的外壁左侧和外壁右侧均开设有与支腿组相匹配的收纳槽,所述上盖顶部的中心处安装有把手。
进一步,所述箱体底部的四个角部均安装有防滑垫。
进一步,所述第一抽屉内腔底部设置有清洁装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抽屉内腔底部设置有取样器。
进一步,所述收纳袋内腔中设置有标签。
进一步,所述箱体前端面开设有与灭菌室相对应的滑动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有效采样、采样过程精确记录和有效保存样本的目的;通过计时器可精确记录操作时间;通过电子称量装置可对样本进行精确测量;通过制冷装置可有效地对样本进行冷却藏,提高样本使用寿命;通过灭菌室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通过支腿组可有效支撑上盖,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通过收纳槽可有效收纳支腿组,提高了设备空间利用率;设备结构紧凑,功能丰富,有效地提高了采样的精确度,使得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样本使用寿命,避免了传统设备样本采集信息不充分,使用寿命较低的缺陷,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淡水鱼体内致病寄生虫囊蚴检测的采样装置的主视图。
图中,1、箱体;2、上盖;3、竖向分隔板;4、左部空间;5、右部空间;6、第一抽屉;7、第二抽屉;8、灭菌室;9、紫外线灭菌灯;10、制冷装置;11、第一减震垫;12、凹槽;13、试管;14、试管塞;15、转轴;16、第二减震垫;17、计时器;18、收纳袋;19、电子称量装置;20、支腿组;21、收纳槽;22、把手;23、防滑垫;24、清洁装置;25、取样器;26、标签;27、滑动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图1-4对本实用新型病理取样切片装置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未经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98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