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30798.7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0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肖文信;郑旭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格蕾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36 | 分类号: | H01H50/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89 | 代理人: | 吴建锋 |
地址: | 31411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持 继电器 磁路 系统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继电器,也是一种自动开关。和其他电磁继电器一样,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所不同的是,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完全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是靠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触发而完成的。
磁保持继电器分为单相和三相。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市场上的磁保持继电器的触点转换电流最大可达150A;控制线圈电压分为DC9V、DC12V等。一般电器寿命10000次;机械寿命1000000次;触点接触压降<100mV。因此,具有省电、性能稳定、体积小、承载能力大,比一般电磁继电器性能优越的特点。
但是,现有的磁保持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组合两轭铁铆合后存在一定误差,装配后存在贴合不平整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稳定性高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磁保持继电器包括一个机架,机架上连接有电磁线圈,本固定装置设置在电磁线圈处,电磁线圈的两端处均连接的轭铁板:轭铁板一和轭铁板二,其特征在于,上述两个轭铁板之间还铰接有磁钢件,本装置还包括呈板状的夹板,所述夹板上具有三个贯穿的定位孔:定位孔一、定位孔二和定位孔三,上述轭铁板一侧部嵌在定位孔一处,上述磁钢件侧部嵌在定位孔二处,上述轭铁板二侧部嵌在定位孔三处。
可以看出,通过夹板能将轭铁板一、轭铁板二和磁钢件稳定定位,有效的解决了装配后磁钢件与轭铁板贴合不平整的问题。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夹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在两个夹板之间形成用于定位轭铁板一、轭铁板二和磁钢件的腔体。
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夹板能进一步提高定位稳定性。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的磁钢件包括块状的本体和位于本体两侧的接触片,所述本体侧部具有呈圆柱状的连接柱且连接柱与上述的定位孔二相联。
接触片保证与上述的轭铁板稳定接触,本体上的连接柱能与夹片形成稳定的铰接连接。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的定位孔二为正方形孔且定位孔二的宽度与连接柱外径相匹配。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连接柱端部处具有平滑过渡的导入部。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的导入部为连接柱端部处的倒角。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的导入部为连接柱端部处的圆角。
无论是倒角还是圆角的导入部都能使连接柱稳定嵌在夹板上。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的轭铁板一的边沿处具有凸出的凸头一且凸头一嵌在上述的定位孔一处。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的轭铁板二的边沿处具有凸出的凸头二且凸头二嵌在上述的定位孔三处。
在上述的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的凸头一和凸头二的端部均均有平滑过渡的导入部。
凸头一和凸头二上的导入部同样能使夹板与上述的轭铁板一和轭铁板二稳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由于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夹板对轭铁板一、轭铁板二和磁钢件稳定定位,因此,有效的解决了装配后磁钢件与轭铁贴合不平整的问题,而且,它还有一定的自动导正功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系统的固定装置中磁钢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电磁线圈;3、轭铁板一;3a、凸头一;4、轭铁板二;4a、凸头二;5、夹板;5a、定位孔一;5b、定位孔二;5c、定位孔三;6、磁钢件;6a、连接柱;6a1、导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格蕾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格蕾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307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