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成像镜头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3136.1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3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韦传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2B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阿凡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3216 | 代理人: | 许立举,曹俊 |
地址: | 新加坡宏茂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上的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己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使用者对于镜头的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其中,遮光板作为一种常用于成像镜头中的光学元件,当外界光线进入成像镜头中时,经由设置在镜组中的遮光板可以阻挡、吸收杂散光线,并且,与遮光板相邻的两片透镜由于遮光板的隔挡,从而两片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遮光板来调节。现有技术中,上述两片透镜的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不同的间隔距离,从而选用不同厚度的遮光板,这种方式使得遮光板需要设计成多种厚度来满足透镜的要求,遮光板的适用范围变得局限。
因此,如何使安装在相邻两透镜中的遮光板满足多种距离间隔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中的遮光板在外缘处开设不同深度的卡槽,卡槽通过与镜筒内的凸台配合,从而改变遮光板相邻两块透镜的空间间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具有至少2片透镜的透镜组、镜筒、设于任意两相邻透镜之间的遮光板,所述镜筒包括内壁及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所述遮光板包含:靠近所述物侧的第一端面部、与所述第一端面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部、连接所述第一端面部外缘和所述第二端面外缘的外环部、连接所述第一端面部内缘和所述第二端面部内缘的内环部;
其中,所述第一端面部或者所述第二端面部设有N个卡合位,且各卡合位包含M个等距开设在所述第一端面部或第二端面部上的卡槽,且同一卡合位内的各卡槽的槽深相同,而与其他卡合位内的卡槽槽深不同,且所述N与所述M均为大于1的自然数;
所述镜筒的内壁与所述卡合位相对的位置还等距环设有K个凸台,且所述K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小于等于所述M;各凸台用于同时嵌入任意一个卡合位的各卡槽内,且所述设有卡合位的端面部与所述镜筒内相邻透镜之间存在间隔。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该成像镜头内的遮光板在其第一端面部或者第二端面部的外缘处等距设有多组卡槽,并且,每组卡槽的深度不同,而镜筒内还等距环设有相应的凸台,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端面部或第二端面部与相邻的透镜是隔开,两者不接触,中间存在间隙,当遮光板与镜筒组装时,可以通过旋转遮光板,选择遮光板上不同深度的卡槽与凸台契合,以此改变第一端面部与相邻的透镜之间的空间间隔,进而,改变与遮光板相邻两透镜之间的空间间隔,这种遮光板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无需设计多种厚度的遮光板,适用范围广泛,节约设计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自所述遮光板的外边缘向着遮光板的中心凹陷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包含用于承靠所述凸台的承靠面、与所述承靠面连接的垂直侧面。卡槽的承靠面作为与凸台相互作用的作用面,用于承托整个遮光板,垂直侧面则可以起到固定遮光板的作用,避免遮光板水平面上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承靠面为一水平面。尽可能增大凸台与卡槽的作用面的面积,使遮光板保持稳定的承靠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垂直侧面为连续曲面,使得卡槽更加容易与凸台契合。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的最大深度小于所述遮光板的厚度。避免遮光板外缘处被挖空,影响卡槽承靠面的承靠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卡合位设置于所述遮光板的第一端面部。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板自其边缘向着遮光板的中心轴凹陷形成缺口,所述遮光板与所述镜筒通过在所述缺口内点胶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镜筒内位于所述遮光板第一端面部一侧的相邻透镜与所述镜筒通过点胶固定。提高整个成像镜头结构的稳定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的两侧与所述卡槽的两端相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遮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遮光板与镜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遮光板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镜筒的示意图。
其中,1为镜筒、11为凸台、12为内壁、13为外壁、2为遮光板、21为第一端面部、22为第二端面部、23外环部、24为内还部、25为卡槽、251为承靠面、252为垂直侧面、26为缺口、3为透镜组、4为压环、1’为镜筒、11’为凸台、12’为内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未经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31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