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圈及镜头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3197.8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01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邱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2B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阿凡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3216 | 代理人: | 许立举,曹俊 |
地址: | 新加坡宏茂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拍照摄像产品领域的隔圈及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要。
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设置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隔圈、镜片和压环,所述隔圈夹持于相邻两个镜片之间用于提供相邻两个所述镜片的间隔,所述压环设于底层镜片与所述镜头筒之间,通过点胶的方式将所述按压环固定于所述镜头筒,从而实现所述镜片的固定。
然而,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中,所述隔圈为环形实体结构,光线入射到所述隔圈的内环面的表面面积大,存在大面积光线反射现象,形成杂散光,影响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隔圈及镜头模组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学性能好的隔圈及镜头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圈,包括呈环状的底壁、由所述底壁的外侧弯折延伸的侧壁及由所述侧壁的内侧向所述侧壁的几何中心方向延伸的多个支撑凸壁,所述支撑凸壁均固定于所述底壁且相互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凸壁的数量为6~60个。
优选的,多个所述支撑凸壁等间距设置。
优选的,所述侧壁垂直于所述底壁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凸壁的高度等于所述侧壁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底壁包括底面和与所述底面相对设置的顶面,所述支撑凸壁设于所述顶面,所述隔圈还包括由所述底面向远离所述顶面的方向延伸的凸起台阶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收容固定于所述镜头筒内的至少两个镜片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隔圈,所述隔圈夹设于两个所述镜片之间。
优选的,所述隔圈的设有所述支撑凸壁的一侧朝向所述镜头模组的像侧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至少两个镜片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镜片、靠近像侧的第二镜片,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镜片的物侧面抵接的遮光片,所述凸起台阶部与所述第一镜片的像侧面抵接。
优选的,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和所述支撑凸壁与所述遮光片抵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隔圈由实体结构设置为由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凸壁结构,从而减少了光线入射到所述隔圈表面的面积,即减少了光在隔圈表面上反射形成的杂光;当所述隔圈装配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镜头模组时,所述隔圈不仅具有提供相邻两镜片的间隔的作用,同时可挡部分杂光,并且减少光在隔圈表面上反射形成的杂光,从而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圈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圈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圈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圈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圈10,包括底壁1、侧壁2、支撑凸壁3和凸起台阶部4。
所述底壁1呈环状结构,包括底面11、与所述底面11相对设置的顶面12及连接所述底面11和所述顶面12的斜侧面13。
所述侧壁2由所述底壁1的外侧弯折延伸,形成环状结构。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2垂直于所述底壁1设置。
所述支撑凸壁3包括多个,每个所述支撑凸壁均由所述侧壁2的内侧向所述侧壁2的几何中心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支撑凸壁3均固定于所述底壁1且相互间隔设置。具体的,所述支撑凸壁3设于所述底壁1的顶面1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凸壁3的数量为6~60个,当然,其数量并非限于此,其它数量也是可行的,其原理都一样。多个所述支撑凸壁3等间距设置,以保证所述隔圈10的支撑平衡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所述隔圈10支撑的平衡性,所述支撑凸壁3的高度设置等于所述侧壁2的高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高度也可以不同。
所述支撑凸壁3的形状不限,可以为梯形、矩形或其它形状,这都是可行的。本实施方式中为梯形,其包括靠近光轴一侧的内侧斜面31。
所述凸起台阶部4设于所述底壁1的底面11,由所述底面11向远离所述顶面12的方向延伸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未经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31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尘防潮型配电柜
- 下一篇:一种配电箱面板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