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镜头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3501.9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39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发明(设计)人: | 邱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7/02;G03B17/1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阿凡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3216 | 代理人: | 朱敏,谷萍 |
地址: | 新加坡宏茂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拍照摄像产品领域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要。
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设置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隔圈、镜片和压环,所述隔圈夹持于相邻两个镜片之间用于提供相邻两个所述镜片的间隔,所述压环设于底层镜片与所述镜头筒之间,通过点胶的方式将所述按压环固定于所述镜头筒,从而实现所述镜片的固定。
然而,相关技术中,所述镜头模组的所述镜片为堆叠式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所述隔圈夹设于两个所述镜片之间,其组装方式单一,虽然所述隔圈可以调节所述镜片之间的空气间隔,但所述隔圈的厚度增加了所述镜头模组的体积,且所述隔圈容易产生移动,从而影响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学性能好且性能稳定的镜头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具有通光孔的镜头筒、沿所述镜头筒的物侧到像侧的方向依次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第一镜片、隔圈和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充当成像区的第一主体部和由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周边部,所述第二镜片包括充当成像区的第二主体部和由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周边部,所述第一周边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周边部且所述第一周边部与所述第二周边部形成收容槽,所述隔圈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周边部包括由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外延伸的第一本体和由所述第一本体向靠近所述第二周边部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二周边部且与所述第一本体共同形成所述收容槽。
优选的,所述第二周边部包括由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外延伸的第二本体和由所述第二本体向靠近所述第一周边部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一周边部且与所述第二本体共同形成所述收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周边部包括由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外延伸的第一本体和由所述第一本体向靠近所述第二周边部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周边部包括由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外延伸的第二本体和由所述第二本体向靠近所述第一周边部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并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共同形成所述收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壁为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侧壁为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隔圈之间的挡光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在镜片自身结构上设计收容槽,将所述隔圈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内,在相邻两个所述镜片之间通过所述隔圈形成空气间隙的同时,收容槽对所述隔圈进行了限位而不易发生移动,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的性能稳定性,另外,因收容所述隔圈的收容槽为在镜片自身结构上设计,无需要增加额外的安装,减少了整个所述镜头模组的尺寸,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三种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模组100,包括具有通光孔的镜头筒10、沿所述镜头筒10的物侧到像侧的方向依次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0内第一镜片11、隔圈12、挡光片13和第二镜片14,所述镜头筒10、所述第一镜片11和所述第二镜片14同光轴设置。
所述第一镜片11包括充当成像区的第一主体部111和由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向外延伸的第一周边部112。
所述第二镜片14包括充当成像区的第二主体部141和由所述第二主体部141向外延伸的第二周边部142。
所述第一周边部112抵接于所述第二周边部142且所述第一周边部112与所述第二周边部142形成收容槽15。
所述隔圈12设置于所述收容槽15内。通过所述隔圈12实现所述第一镜片11和所述第二镜片14之间的空气间隙设置,并吸收部分杂散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未经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35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