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4477.0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7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肖凌翔;杨雨晨;周伟;张露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发动机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属于汽车发动机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整车及发动机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电线束的走向布局和使用环境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以实现电气功能为目的的线束设计方案面对庞大的线束功能与严苛的使用环境条件限制,已经很难满足可靠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使现有的发动机线束结构更加紧凑,设计更加合理。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将发动机线束固定于进气歧管及气门室罩壳上的结构,具体作用包括优化线束走向,布置结构合理,减少线体干涉风险,使线束远离发动机高温部件。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主线束、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进气歧管分支线束、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及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所述的发动机主线束与整车线束对接于发动机后端位置,所述的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通过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固定于气门室罩壳上,所述的进气歧管分支线束与设置在发动机前端的电气零部件连接,所述的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与设置在发动机后端的电气零部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在较小的空间有效对线束进行精确导向,避免由于发动机本体震动造成的线束干涉、磨损等现象。支线分配合理,按照就近对插的原则和发动机电气零部件布局对线束分支走向进行分配,避免了导线过长时产生的线束干涉磨损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1-发动机主线束、2-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3-进气歧管分支线束、4-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5-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主线束1、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2、进气歧管分支线束3、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4及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5,所述的发动机主线束1与整车线束对接于发动机后端位置,所述的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2通过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5固定于气门室罩壳上,所述的进气歧管分支线束3与设置在发动机前端的电气零部件连接,所述的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4与设置在发动机后端的电气零部件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所述的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2与点火线圈、相位传感器、机油压力开关、发电机及压缩机连接,所述的进气歧管分支线束3与设置在发动机前端的进气温压传感器、电子节气门体及相位控制阀连接;所述的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4与设置在发动机后端的水温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氧传感器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所述的进气歧管分支线束3通过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5固定在进气歧管上,所述的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4通过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5固定在发动机后端。
工作原理:发动机主线束1部分与整车线束对接于发动机后端位置;按照电气零部件布局,点火线圈、相位传感器、机油压力开关、发电机、压缩机由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2进行连接;进气温压传感器、电子节气门体、相位控制阀由进气歧管分支线束3进行连接;水温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氧传感器由发动机后端分支线束4进行连接。为保证线束可靠固定,将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5安装于气门室罩壳上,用于固定气门室罩壳及排气侧分支线束2。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发动机线束的布置结构,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在较小的空间有效对线束进行精确导向,避免由于发动机本体震动造成的线束干涉、磨损等现象。支线分配合理,按照就近对插的原则和发动机电气零部件布局对线束分支走向进行分配,避免了导线过长时产生的线束干涉磨损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将发动机主线束分成三条支线并用气门室罩壳线束固定模具支架分别固定于进气歧管、气门室罩壳与发动机后端,解决了由于发动机线束功能增加而造成的线束过粗,不易铺设的问题,同时还可有效解决线束工作环境温度高、易磨损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44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