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挂钩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7928.6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658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长恒 |
主分类号: | A47J45/02 | 分类号: | A47J45/02;A47G29/087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0031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挂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挂钩,特别是一种可方便携带的挂钩。
背景技术
挂钩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工具,例如,厨房中借助挂钩来放置漏勺、铲子等工具。挂钩的固定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借助钢钉固定,这样会在固定位置留下永久的孔;第二种是真空吸附式固定,但其缺点是不稳定,极易脱落,且承载载荷较小;第三种是粘接固定,该方式的缺陷是不方便更换,固定后很难取下,而且不容易清除残留在固定位置的粘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挂钩。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将支架设计为在受到承载力后可实现自身静力平衡的结构,而该承载力由悬挂物体后的拉绳提供,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便携式挂钩,包括支架和挂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绳4;支架包括三根支柱,上支柱1与下支柱2正交,中间支柱3顶端与上支柱1的前端相连、底端与下支柱2的中间位置相连,上支柱1、下支柱2分别设置有上限位结构6和下限位结构7,上限位结构6位于前端,下限位结构7位于下支柱两端,上支柱与中间支柱之间的夹角为30°‐60°;拉绳4穿过支架上、下支柱的限位结构后形成闭环;挂钩5位于拉绳4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便携式挂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三根支柱铰接。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便携式挂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三根支柱以夹角固定的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便携式挂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上支柱与中间支柱之间的夹角为45°。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便携式挂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柱的限位结构为其厚度方向上的透孔,或开口朝上、厚度方向贯通的方形槽;所述下支柱的限位结构 为高度方向上的透孔,或开口朝外、高度方向贯通的“U”形槽。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便携式挂钩,由于挂上物体后,拉绳与支架的下立柱之间便产生挤压力和摩擦力,最终为支架的上立柱提供了可分解出竖直向上分力的支撑力,保证了整体的静力平衡,从而实现了悬挂物体的发明目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制作简单、携带及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的是便携式挂钩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的是便携式挂钩的使用状态图;
图3表示的是便携式挂钩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支柱,2‐下支柱,3‐中间支柱,4‐拉绳,5‐挂钩,6‐上支架限位结构,7‐下支架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作为对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挂钩包括支架、拉绳4和挂钩5。
支架由三根2”塑料管组成,上支柱1为中间支柱3长度的两倍,前端三分之一处开有Ф3的通孔作为上支柱限位结构6;下支柱2的长度为中间支柱3长度的1.2倍,两端端点附近径向开有同向的Ф3通孔作为下支柱限位结构7;上、下两支柱1、2正交,中间支柱3与上支柱1以45°角顶端固定,上支柱1上的通孔与中间支柱3长度方向垂直;中间支柱3另一端与下支柱2中间固定,三个通孔轴向共面。拉绳4为尼龙绳。拉绳4从上支柱1的通孔中穿过,再分别穿过下支柱2的两个通孔,两端连接闭合,挂钩3一端挂在拉绳4上,得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挂钩。
使用时,如图2所示,将上支柱1尾端平放到支撑面上,拉绳4紧贴支撑物侧面,向下拉出拉绳4,挂上挂钩5即可挂装重物。在挂钩5上挂上物体,在物体的重力作用下,拉绳4绷紧,对支架的下支柱2产生挤压力及摩擦力,从而使两者相对位置固定,位置固定后的下支柱2对中间支柱3提供了承载力,中间支 柱3又对上支柱1的前端产生了斜向上的力;挂钩5上挂上物体后,上支柱1会有一个前端向下的轻微倾斜,使其与桌面的受力位置与物体通过拉绳4对其施加重力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非常接近,导致产生的力矩非常小,而上支柱1的前端受到了斜向上的力,该力产生的力矩方向与前力矩相反,从而使整个便携式挂钩及其携带的物体处于静力的平衡状态中,保证其不会从桌面掉落。由于物体的重力基本上全由的上支柱1承担,且承载力的位置与受力位置几乎在一条线上,因此,决定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挂钩承载重量的因素是上支柱1的自身强度,从而可以承受较重的物体。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长恒,未经李长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79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震摇的流动电解池
- 下一篇:集输管道漏磁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