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65718.1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1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益;潘楠;潘地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信诺莱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1J13/00 | 分类号: | F41J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53 | 代理人: | 李中强 |
地址: | 650041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枪弹 弹头 无损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枪械检测鉴定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涉枪案件侦破及诉讼阶段,枪弹的鉴定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缩小侦查范围、认定发射枪支、揭露和证实犯罪等工作提供最基本证据。因此,枪弹弹头的无损收集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现有的弹头收集装置有多种形式。主要原理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水平射击筒干式集弹器,多采用纤维材料、橡胶材料等作为阻弹介质,这种干式弹头收集装置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装置体积太大,取弹头较困难,阻弹效果不佳,对弹头的损坏比较严重;另一种是枪支从上往下垂直或倾斜射击的集弹器,多采用水或其它液体作为阻弹介质,使用液体作为阻弹介质的湿式弹头收集装置一般不能水平布置,使用一次需要更换一次液体,使用非常不方便,并且集弹过程中容易发生擦壁问题损坏弹头。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在控制集弹装置体积的同时,避免收集装置在收集弹头的过程中弹头被损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地将被检测枪支发射出去的子弹进行无损收集回收,并且具有结构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所述的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包括进弹口1、阻弹单元2、集弹筒4、后挡盖5、弹头收集盒6、支架8,所述的支架8上设置有集弹筒4,集弹筒4的前端设置有进弹口1,所述的阻弹单元2沿集弹筒4的轴向方向阵列排列在集弹筒4内,集弹筒4的后端设置有后挡盖5,集弹筒4的底部设置有落弹孔9,落弹孔9的下方设置有弹头收集盒6。
进一步地,所述的集弹筒4的前端还设置有红外测弹光幕3,且红外测弹光幕3位于进弹口1的后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阻弹单元2由六片几何形状为梯形的硅胶叶片10和端面呈六边形的柱体框架13构成;每片硅胶叶片10只有一个边固定安装在端面呈六边形柱体框架13上,其余边不固定,端面呈六边形的柱体框架13的每个柱面上只设置有一片硅胶叶片10;硅胶叶片10的径向尺寸均大于集弹筒4的半径。
作为优选,所述的硅胶叶片10的几何形状为扇形,框架13为端面为圆形的柱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硅胶叶片10的表面可以布置成垂直于集弹筒4的中线,或使其表面与集弹筒4的中线呈30°~60°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的弹头收集盒6的底端设置有弹头收集盒光幕7,弹头收集盒光幕7的结构与红外测弹光幕3的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阻弹单元列阵对弹头的运动进行阻碍和导向,使其动能逐步消耗完后坠落入集弹盒中,有效地将被检测枪支发射出去的子弹进行无损收集回收,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弹头收集盒与集弹筒之间连接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阻弹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阻弹单元在弹筒内的列阵布置图。
图中,1-进弹口、2-阻弹单元、3-红外测弹光幕、4-集弹筒、5-后挡盖、6-弹头收集盒、7-弹头收集盒光幕、8-支架、9-落弹孔、10-硅胶叶片、11-上筒体、12-下筒体、13-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6所示,所述的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包括进弹口1、阻弹单元2、集弹筒4、后挡盖5、弹头收集盒6、支架8,所述的支架8上设置有集弹筒4,集弹筒4的前端设置有进弹口1,所述的阻弹单元2沿集弹筒4的轴向方向阵列排列在集弹筒4内,集弹筒4的后端设置有后挡盖5,集弹筒4的底部设置有落弹孔9,落弹孔9的下方设置有弹头收集盒6。
所述的进弹口1呈喇叭形,这样可增大进弹口1的进口端,扩大子弹的进入范围,防止部分子弹打偏时,不能被有效的收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信诺莱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明信诺莱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657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