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71137.9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5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侠;冯思芳;李岁萍;辛宇婷;王璇;陈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31 | 代理人: | 李宏伟 |
地址: | 71006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吸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引瓶,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
背景技术
现今对临床患者进行痰液吸取时,普遍采用的装置为电动吸引器加吸引瓶,通过开启电动吸引器,使电动吸引器产生负压,使患者体内痰液在负压作用下进入到吸引瓶内,而目前传统的吸引瓶,因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避免痰液以及病菌进入到电动吸引器内,从而需要医护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清洗,避免后续患者使用时,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但也正因此,在清洗更换过程中,也极大的增加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来解决目前传统负压引流瓶,容易使痰液进入到负压吸引器内,对人员造成感染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包括瓶体、第一连接管、吸气罩、弹簧、隔板、密封环、第一限位圈、导向杆、活塞、第二限位圈、安全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贯穿瓶体顶部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吸气罩位于第一连接管底部,所述的吸气罩与第一连接管一体相连,所述的弹簧位于瓶体内部右侧顶端,所述的弹簧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隔板位于瓶体内部左侧,所述的隔板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密封环位于弹簧底部,所述的密封环与弹簧胶水相连,且所述的密封环与瓶体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位于瓶体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导向杆位于瓶体右侧下端,所述的导向杆与瓶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活塞贯穿于导向杆,所述的活塞与导向杆滑动相连,且所述的活塞与瓶体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限位圈位于瓶体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第二限位圈分别与瓶体和隔板胶水相连,所述的安全管贯穿瓶体右侧上端,所述的安全管与瓶体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瓶体前端还设有观察板,所述的观察板与瓶体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接管顶部还设有吸气管,所述的吸气管与第一连接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瓶体顶部左侧还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的第二连接管与瓶体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连接管顶部还设有吸取管,所述的吸取管与第二连接管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移动负压吸引瓶,当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吸痰时,可将吸气管连接外部负压吸引装置,如电动吸引器,然后将吸取管连接患者使用的吸痰管,当电动吸引器产生负压吸引时,通过吸气管的引导,使吸气罩对瓶体内部右侧下方进行负压吸引,即活塞顺着导向杆作由下向上运动,通过活塞向上运动的作用,对患者产生负压吸引,即患者体内痰液通过吸痰管进入吸取管,再从吸取管流入瓶体内部,即实现了对患者的吸痰,当活塞向上运动一定位置,即活塞推动密封环,使密封环挤压弹簧顺着瓶体内壁作由下向上运动,当活塞触碰到第一限位圈后,通过第一限位圈的作用,使活塞停止向上运动,同步,因活塞推动密封环的作用,使安全管打开,此时因活塞被第一限位圈限位,无法移动,从而使电动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吸引将外部空气从安全管吸入,从而避免电动吸引器持续工作,导致对活塞持续吸引,造成装置损坏,当患者吸痰完毕后,医护人员便可将吸气管与电动吸引器分离,再将吸取管与吸痰管分离,然后便可将该装置废弃处理即可,该移动负压吸引瓶,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通过使用该装置,不仅能够对患者进行吸痰治疗,还能够避免患者痰液进入到外部负压吸引装置,确保痰液无外漏,极大降低了医护人员以及他人感染的风险,同时,观察板材质为透明PVC,能够使得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板看清瓶体内部痰液吸取情况,第二限位圈是为了避免活塞下滑,确保了该装置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移动负压吸引瓶的主视图;
图2是移动负压吸引瓶未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3是移动负压吸引瓶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4是密封环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5是活塞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6是密封环立体图。
瓶体1、第一连接管2、吸气罩3、弹簧4、隔板5、密封环6、第一限位圈 7、导向杆8、活塞9、第二限位圈10、安全管11、观察板101、第二连接管102、吸取管103、吸气管2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711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电线路三相不平衡治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水电厂高频预测切机的预测调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