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速食汤饭和炒饭生产的造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75670.2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63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于珊彤;于剑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粥家庄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P10/20 | 分类号: | A23P10/2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000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速食 炒饭 生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速食汤饭和炒饭生产的造粒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速食食品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人,目前食用的速食食品主要是方便面,但方便面的营养比较单一,经常食用会导致对方便面厌食。因此,速食米饭和汤饭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目前市场上的速食米饭和汤饭多为采用速冻技术制备的速冻米饭和汤饭,但速冻米饭和汤饭解冻加热后会出现表面泛水,导致口感不佳,影响了人们的用餐心情,尤其是营养物质大量流失,不能满足现代人追求营养、安全 、快捷的用餐节奏,所以,方便食用的速食米饭和汤饭速食品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在制作米饭和汤饭时,需要对各种主料进行熟化造粒,目前的造粒设备无法满足成型米粒的密度,导致食用口感较差。故此,设计一种能够提高口感的速食汤饭和炒饭生产用造粒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弥补和改善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成型米粒密度高、生产效率高、维修维护简便、应用广泛的一种用于速食汤饭和炒饭生产的造粒装置,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速食汤饭和炒饭生产的造粒装置,包括进料斗、圆筒及集料箱,圆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热筒、第二加热筒和第三加热筒,圆筒内装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挤压螺旋杆,其中第一加热筒和第二加热筒内的挤压螺旋杆为宽螺距螺旋片,第三加热筒内的挤压螺旋杆为窄螺距螺旋片;第三加热筒右端与模具安装盘连接,模具安装盘与模具头连接,模具头上设有圆周均布的导流圆柱孔和造粒长方孔,模具头右侧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切刀,切刀安装于连接头上,连接头与转轴连接;所述的集料箱位于模具头下方。
所述两个对称分布的挤压螺旋杆呈水平布置,挤压螺旋杆的长度为224厘米或226厘米或228厘米,挤压螺旋杆与变速箱的输出轴连接,变速箱的输入轴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所述的第一加热筒、第二加热筒及第三加热筒采用电加热方式或蒸汽加热方式,若采用蒸汽加热方式则需要在第一加热筒、第二加热筒及第三加热筒外部安装蒸汽套筒。
所述的模具头根据其造粒长方孔的尺寸采用成套设计,一套至少有五种模具头,其造粒长方孔的截面尺寸分别为长4毫米和宽0.8毫米、 长4.5毫米和宽0.9毫米、长5毫米和宽1毫米、长5.5毫米和宽1.1毫米及长6毫米和宽1.2毫米。
所述的转轴与调速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所述的集料箱上方设有可翻转玻璃罩,可翻转玻璃罩与集料箱铰接,可翻转玻璃罩上设有排放软管,排放软管与排风机连接。
所述的第一加热筒、第二加热筒及第三加热筒内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挤压螺旋杆的螺旋叶片表面采用波纹设计,且挤压螺旋杆整体镀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合理,成型米粒密度高,生产效率高,维修维护简便,应用广泛,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将混合后的物料由进料斗加入到圆筒内,在双挤压螺旋杆的传输挤压下物料向前推进,挤压螺旋杆的长度为226厘米,较现有造粒机的螺旋杆长度增加了80厘米,目的在于提高成型米粒的密度,同时第一加热筒、第二加热筒和第三加热筒分别以不同的温度对物料进行加热及熟化,物料进入第三加热筒后通过窄螺距螺旋片提高挤压强度,进一步提高了成型米粒的密度,增加口感,经过高强挤压的物料推入模具头内并通过导流圆柱孔进入造粒长方孔成型,成型米粒通过双切刀切割后落入集料箱内,双切刀的设计既保证了米粒的长度有提高了旋切效率。通过可翻转玻璃罩可以观察米粒的旋切状况,排放软管可将可翻转玻璃罩内的雾气吸走便于观察。挤压螺旋杆的螺旋叶片表面采用波纹设计,且挤压螺旋杆整体镀铬,可以减少物料的粘连及提高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模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是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粥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大庆粥家庄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756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式有机液体漏液检测系统
- 下一篇:水压试验防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