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再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80638.3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4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林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伟杰 |
主分类号: | F24F6/00 | 分类号: | F24F6/00;F24F1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6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空调 冷凝 回收 再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属于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凝水是室内水蒸气与空调室内机中蒸发器的盘管换热后低于露点温度凝结而成的,形成原理类似蒸馏水。根基空调的工作原理,空调器将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气的作用下液化形成泠凝水,然后从空调的冷凝水管内排出。
冷凝水温度一般与环境温度低很多,是一个很好的冷源,但是目前常规空调都是直接将冷凝水排至室外,造成了很大的冷源浪费。而且由于空调的强大抽湿功能,导致空调房内空气异常干燥,使热门备受困扰。空调房内干燥的空气会引起热门嘴唇干燥、鼻喉不适、呼吸道上火等症状,同时干燥会使人体的水分含量失调,皮肤缺乏弹性和光泽,加速皮质老化,形成不可恢复的皱纹。为了缓解空调房烦躁,以往热门常常采取在空调房内放置水盆、晾挂湿毛巾等办法,这样不但很麻烦,也对水资源造成了再次浪费,而且无法彻底解决室内干燥问题。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410819107.9的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再利用装置,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它括有冷凝水蓄水箱(3)和换热管(8),换热管(8)装在冷凝水蓄水箱(3)内,换热管(3)的入口连通压缩机(4)的出口,换热管(8)的出口连通空调冷凝器(7)的入口,冷凝水蓄水箱(3)的上部装有冷凝水进水管(1) 和水蒸汽出气管(2)。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实现了对冷凝水的冷能源回收再利用,同时还能实现室内的保湿作用,使室内空气的湿度合适。但该实用新型的加湿力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再利用装置,以解决加湿力度不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结构包括机架、出风口、蒸发器、面板、操作板、进气格栅、冷凝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制冷剂管接孔、室外机组,所述机架固定装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后固定装设有格栅,所述出风口与面板固定连接,所述面板固定装设有操作板,所述机架与进气格栅固定连接,所述机架内固定装设有冷凝水回收再利用装置,所述机架通过制冷剂管接孔与室外机组固定连接,所述冷凝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由冷凝水箱、换热管、冷凝器、压缩机、冷凝水进口、加湿装置组成,所述冷凝水箱内固定装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冷凝器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压缩机固定连接,所述冷凝水箱固定装设有冷凝水进口,所述冷凝水箱与加湿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与蒸发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湿装置由水泵、水管、分水器、湿帘、风机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水泵与水管固定连接,所述水管与分水器固定连接,所述分水器与湿帘固定连接,所述湿帘后方固定装设有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水泵固定装设在冷凝水箱。
进一步地,所述湿帘、风机固定装设在进气格栅内侧。
本实用新型设有加湿装置,对室内的加湿效果更好,防止室内空气干燥,回收再利用冷凝水,节约水资源,达到环保的目的,实用性强,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热回收再利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架-1、出风口-2、蒸发器-3、面板-4、操作板-5、进气格栅 -6、冷凝水回收再利用装置-7、制冷剂管接孔-8、室外机组-9、冷凝水箱 -701、换热管-702、冷凝器-703、压缩机-704、冷凝水进口-705、加湿装置-706、水泵-707、水管-708、分水器-709、湿帘-710、风机-7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伟杰,未经林伟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806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