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姜灸治疗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85543.0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954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潘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62100 | 代理人: | 张克勤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姜灸 治疗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诊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隔姜灸治疗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隔姜灸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最早记录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目前此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隔姜灸疗法的特点通过艾和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双重温热效果,经过经络穴位,对全身功能进行调整,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目前临床上直接将姜片置于皮肤上,由于人体的非平面性艾柱可能发生倾倒,造成患者皮肤被艾柱烫伤或被服被引燃,也会由于姜片位移造成治疗穴位的变化,使治疗效果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姜灸治疗辅助装置,以解决在隔姜灸治疗中会发生的艾柱倾倒造成患者皮肤烫伤或被服损失,以及姜片移位导致治疗穴位偏差造成治疗效果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隔姜灸治疗辅助装置,包括上托盘和下托盘,上托盘和下托盘底面相互重叠,上托盘和下托盘内设有凹面,上托盘和下托盘凹面的底部设有孔,孔周围为双层结构。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孔的直径不大于8cm。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上托盘和下托盘为圆形或方形。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上托盘的直径或宽度不小于13cm。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凹面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具有凹面的上托盘,在发生艾柱倾倒时起到承接作用,防止燃烧的艾柱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造成烫伤,并能起到承接艾柱燃烧产生的灰烬和艾柱燃烧物,防止对病人皮肤和被褥的污染的作用;
2、采用具有圆形凹面的下托盘,在对头顶、腹部等呈圆形凸起部位的穴位施灸时,其凹面可与该部位充分贴合,增加装置的稳定性;
3、在上、下托盘凹面的底部设有孔,在治疗时该孔的上方用于放置姜片,姜片和艾柱加热后产生的药性药效和温热效果通过该孔对穴位产生刺激,从而起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该孔的直径不大于8cm,可保证隔姜灸治疗中使用的姜片可以在上托盘内平稳放置,不会从孔中漏出;上、下托盘底面相互重叠,在孔周围预留重叠的双层结构,如果发生艾柱倾倒的事故可以起到对热量的二次缓冲,增加医护人员采取措施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上托盘;2、下托盘;3、凹面;4、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隔姜灸治疗辅助装置,包括上托盘1和下托盘2,上托盘1和下托盘2为圆形或方形,上托盘1的直径或宽度不小于13cm,上托盘1和下托盘2底面相互重叠,上托盘1和下托盘2内设有凹面3,凹面3为圆形,上托盘1和下托盘2凹面3的底部设有孔4,孔4的直径不大于8cm,孔4周围为双层结构。
施灸前,将装置放置在治疗部位上,调整下托盘2使孔4的位置对准治疗穴位并与皮肤紧密接触,将直径7-8cm的姜片放置在孔4上,使其中心与孔4对齐,且整体位于凹面3内,在姜片中央放置底面直径为5-6cm的艾柱,点燃艾柱即可开始治疗。
施灸结束后,将装置连同姜片和艾柱残余一起从治疗部位移走,清洁装置后即可反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未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85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