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量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91784.6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8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波;王翠丽;张强;昌伦杰;杨文明;苟柱银;梁剑;袁晓满;罗慎超;王腾宇;李新城;钟楚红;张洁;柴雄;苏东坡;尹怀润;赵丽宏;田俊艳;贺湘辉;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2/00 | 分类号: | G01F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量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量具。
背景技术
原油含水率是石油化工行业原油采集、冶炼及运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在油田原油生产和储运的过程中都要求检测原油含水。
目前,检测原油含水率通常采用密度法,该方法需要精确测量原油的体积,现有技术通常采用量筒来测量原油的体积,即将原油样品倒入量筒内后,通过观察量筒壁上的刻度来读取原油样品的体积值。
然而,在向量筒内倒入原油时,原油是从量筒的瓶口处自上而下倒入,量筒内原油液位以上的内壁会沾有部分原油,由于原油的颜色为黑色,因此无法清楚的观察到原油液位的刻度,则无法准确读取原油的体积,进而造成原油含水率的计算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量具,以解决现有的量具在测量非透明溶液时,非透明溶液从量具的瓶口处自上而下倒入,使得非透明溶液污染量具的内壁,进而无法清楚读出量具上的刻度,造成无法准确读取非透明溶液的体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量具,包括:盛液室和位于所述盛液室外部的测量室,所述盛液室的底部与所述测量室的底部齐平;
所述盛液室的侧壁上靠近所述盛液室的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测量室的侧壁上靠近所述测量室的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盛液室的容置腔中的液体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进入到所述测量室的容置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室为透明侧壁的测量室,所述测量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用于测量盛装在所述量具中的溶液的体积。
进一步的,所述盛液室的侧壁与所述测量室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正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量具还包括中空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孔连接,所述盛液室的容置腔中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第二通孔进入到所述测量室的容置腔中。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为具有阀门的连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量具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盛液室的侧壁上,所述固定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测量室的侧壁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测量室。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的第二端包括弹性的开口容置腔,所述测量室的侧壁卡设在所述开口容置腔内。
可选的,所述盛液室和所述测量室均为圆柱筒。
优选的,所述开口容置腔的腔体为与所述测量室的外壁适配的圆弧形。
可选的,所述盛液室的顶端与所述测量室的顶端齐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量具,通过设置盛液室和位于所述盛液室外部的测量室,其中盛液室的底部与所述测量室的底部齐平,所述盛液室的侧壁上靠近所述盛液室的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测量室的侧壁上靠近所述测量室的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盛液室的容置腔中的液体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进入到所述测量室的容置腔中。本实施例的量具,进入测量室中的溶液为自下而上进入测量室,通过读取测量室的中溶液的高度即可获得量具中溶液的体积,进而避免了溶液污染量具的内壁造成读数不准确的问题,提高了量具的测量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量具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量具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量具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盛液室;
20:测量室;
101:盛液室的侧壁;
102:盛液室的底部;
103:盛液室的容置腔;
104:盛液室的顶部;
201:测量室的侧壁;
202:测量室的底部;
203:测量室的容置腔;
204:测量室的顶部;
30:第一通孔;
40:第二通孔;
50:刻度尺;
60:连接件;
601:连接件的第一端;
602:连接件的第二端;
70: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917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