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密封性好的编织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97031.6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0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许兴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国市兴龙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00 | 分类号: | F16L11/00;F16L11/2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屈科辉,傅磊 |
地址: | 242300 安徽省宣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性 编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性好的编织管。
背景技术
编织管按照使用用途在可以分为单头管、编织管、淋浴管。单头管主要是用于龙头,洗菜盆等厨卫五金,它的名字源于一端有外牙,也称杆子,单头管在编织上要求304不锈钢丝,EPDM内管,配件为全铜等、编织管则有不锈钢和合金丝之分,也分为上下等。
现有的编织管在输送介质时,密封效果不好,使用效果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密封性好的编织管,效果好。
一种密封性好的编织管,包括管体、连接管、弹性环、捆扎带,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管体密封连接,连接管的第二端向远离管体的方向延伸,连接管的内周向表面设有内螺纹;弹性环由弹性材料制成,弹性环的一端与连接管的第二端密封连接,弹性环的第二端向远离管体的方向延伸;捆扎带为带状,捆扎带的第一端与弹性环的外周向表面铰接,捆扎带上设有卡接件及与卡接件相适配的卡合件,卡接件靠近捆扎带的第一端布置,卡合件靠近捆扎带的第二端布置。
优选的,卡接件包括多个支撑块,多个支撑块沿捆扎带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支撑块上设有沉孔;卡合件为与沉孔相适配的卡爪。
优选的,卡爪自下往上逐渐向捆扎带的第一端倾斜布置。
优选的,管体自内向外依次包括内管、金属丝编织层、外管及由涤纶编织形成的外编织层。
优选的,金属丝编织层的内周向表面、外周向表面均设有钩刺,所述钩刺分别嵌入内管、外管内。
优选的,内管的内周向表面设有多个导流通道,多个导流通道沿内管的周向分布,导流通道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贯穿内管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中,让外部部件P置于连接管内,利用内螺纹与外部部件P连接,让管体与外部部件P连接在一起。
让弹性环包裹在外部部件P上,为了避免泄露,让捆扎带环绕在弹性环,让卡接件和卡合件连接起来,进而利用捆扎带让弹性环与外部部件P紧密贴合,这样就能够有效表面管体与外部部件P之间发生泄露,连接快速、方便,密封效果好,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捆扎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照图1、2、3: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密封性好的编织管,包括管体1、连接管2、弹性环3、捆扎带4,连接管2的第一端与管体1密封连接,连接管2的第二端向远离管体1的方向延伸,连接管2的内周向表面设有内螺纹;弹性环3由弹性材料制成,弹性环3的一端与连接管2的第二端密封连接,弹性环3的第二端向远离管体1的方向延伸;捆扎带4为带状,捆扎带4的第一端与弹性环3的外周向表面铰接,捆扎带4上设有卡接件及与卡接件相适配的卡合件,卡接件靠近捆扎带4的第一端布置,卡合件靠近捆扎带4的第二端布置。
本实施例中,卡接件包括多个支撑块5,多个支撑块5沿捆扎带4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支撑块5上设有沉孔;卡合件为与沉孔相适配的卡爪6;让卡爪6置于沉孔内,让捆扎带4的两端连接起来。
本实施例中,卡爪6自下往上逐渐向捆扎带4的第一端倾斜布置;避免卡爪6从沉孔内分离,提高连接效果。
本实施例中,管体1自内向外依次包括内管7、金属丝编织层8、外管9及由涤纶编织形成的外编织层10;强度高,耐用,不易磨损,使用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金属丝编织层8的内周向表面、外周向表面均设有钩刺11,所述钩刺11分别嵌入内管7、外管9内;让整个管体1形成一个整体,提高管体1的强度,避免内管7、金属丝编织层8、外管9发生错位移动,提高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中,内管7的内周向表面设有多个导流通道12,多个导流通道12沿内管7的周向分布,导流通道12沿管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导流通道12的两端分别贯穿内管7的两端;让流体沿只导流通道12移动,减少对内管7的冲击,降低噪音,提高使用舒适度。
让外部部件P置于连接管内,利用内螺纹与外部部件P连接,让管体与外部部件P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国市兴龙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宁国市兴龙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970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