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涡流絮凝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02419.0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8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惠;赵成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同舟济环保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肖爱华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流 絮凝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宜于在水处理中混凝反应工艺环节使用的微涡流絮凝反应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2007年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出厂水浑浊度保持在1NTU以下。我国目前大多数自来水厂采用的处理工艺为: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而我国水源水质的普遍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水资源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因此很多水厂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以改善出水水质、增加处理水量。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原有的净水处理工艺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而改进原有工艺中,强化混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混凝工艺分为水力搅拌和机械搅拌两大类。由于机械搅拌能量利用效率低,设备维护工作量大,因此我国现有的混凝工艺中选用水力搅拌的居多。水力搅拌的形式有隔板反应池、旋流反应池、水力澄清池、折板反应池、波纹板反应池、脉冲澄清池等。各种反应池的原理都是使原水与药剂充分接触混合,增加脱稳胶粒的碰撞几率,从而达到更好的絮凝效果。理论分析和实践均证明,水力搅拌形成的涡流越小越有利于水中胶体的凝聚与絮凝,涡流尺寸接近形成絮体的直径反应效果最好。基于此原理而出现的网格反应池因其絮凝时间短,效果好以及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备受欢迎。然而,网格反应池在使用中也存在网眼容易堵塞,使用寿命短等缺陷。为进一步提高涡流混凝工艺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涡流反应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混凝效果好,网眼不容易堵塞,使用寿命长的改进型微涡流絮凝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涡流絮凝反应器,它由一个较大的空心体内装两个到四个较小的空心体组成;其中,较大的空心体是一个表面有许多网孔的网面空心球笼体;较小的空心体是表面有多个孔洞的多孔空心球体,所述孔洞的孔径为多孔空心球体直径的20-50%;所述较小的空心体即多孔空心球体的直径是所述较大的空心体即网面空心球笼体的直径的1/6~1/3。
优选,所述微涡流絮凝反应器,由一个较大的空心体内装两个较小的空心体组成;两个较小的多孔空心球体在较大的网状球笼体内部可以随水流冲击自由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较小的空心体即多孔空心球体的直径是所述较大的空心体即网面空心球笼体的直径的1/4。
进一步地,所述较小的空心体即多孔空心球体表面均匀对称分布四个到八根孔洞。
更进一步地,所述较小的空心体即多孔空心球体表面均匀对称分布六个孔洞。
进一步地,所述较大的空心体即网面空心球笼体,由纵向数根交叉于上下两端点(直径为球笼体直径)的同心圆弧筋条与横向数根平行且同轴(直径小于球笼体直径)的圆环筋条交叉构成,纵向圆环筋条与横向圆环筋条交叉隔离出许多网孔;且纵向圆环筋条和横向圆环筋条表面粗糙(有一定粗糙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较大的空心体即网面空心球笼体,由纵向八根交叉于上下两端点的同心圆环筋条与横向七根平行且同轴的圆环筋条交叉构成,纵向八根同心圆环筋条与横向七根圆环筋条交叉隔离出许多网孔。
由于本实用新型依据微涡流混凝原理,设计了一种微涡流絮凝反应器,该反应器外部是一个较大的网面空心球笼体,该网面空心球笼体由纵向和横向相互交叉的圆环筋条及网孔构成,在微涡流混凝过程中,水流穿过球笼体表面的网孔时,产生微涡旋流动。众多的微涡旋流动能有效促进水中微粒的扩散与碰撞。球笼体内部有两至四个可以自由活动的较小多孔多孔空心球体。进入球笼体的水流在进一步进入多孔空心球体以及在两至四个多孔空心球体之间相对运动时,均会产生微涡旋运动。众多的微涡旋流动能有效促进水中微粒的扩散与碰撞。混凝剂水解形成的胶体在微涡流作用下快速扩散并与水中胶体充分碰撞,使水中胶体快速脱稳,因而具有更高的凝聚效率。
在水流作用下,微涡流絮凝反应器在水中作微小运动,且内部两至四个多孔空心球体运动中的相互碰撞以及与外部网状球笼体的碰撞比较剧烈,增加了对过大絮体的破碎作用,防止了反应器孔洞堵塞。反应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及碰撞,使过大絮体破碎成较小絮体,从而保持絮凝能力。密实度较低的絮体在微涡流作用及反应器相互碰撞的作用下破碎并重新絮凝成密实度较高的絮体,有利于沉淀分离。这种立体范围内的接触絮凝可高效地去除水中胶体,微涡流絮凝器内腔絮体能长期保持,微涡流反应区外的絮体泥潭可全部去除,因而排泥操作可以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同舟济环保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同舟济环保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024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