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击发率的双锥度击针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13316.4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3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蒋川;张正;刘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溪南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宜宾和恒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C1/18 | 分类号: | B25C1/18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3 | 代理人: | 徐丰,刘袁君 |
地址: | 6441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击发 锥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钉紧固器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高击发率的双锥度击针。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射钉器击针均采用单锥度方式,如图1。而随着射钉紧固器材领域的不断发展,塑壳射钉弹、硝化棉射钉弹药片已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单锥度击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击发率可靠性差的缺陷,我们通常采用增大击发力量或提高射钉弹感度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这样,又会造成工作强度大、击发簧易损坏和安全可靠性差等安全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击发率的双锥度击针,以解决现有单锥度击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击发率可靠性偏低的质量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击发率的双锥度击针,包括依次连接的击针头、击针杆和击针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击针头具有破甲锥度轴和击发锥度轴;击发锥度轴的大端连接所述击针杆,小端连接破甲锥度轴的大端;破甲锥度轴的大端直径小于击发锥度轴的小端直径,破甲锥度轴与击发锥度轴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为击发台阶面。
进一步地,所述破甲锥度轴与击发锥度轴同轴。
进一步地,所述破甲锥度轴的长度小于击发锥度轴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破甲锥度轴、击发锥度轴和击针杆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击针座呈阶梯状,且击针座外表面两侧具有相对于击针杆左右对称的定位平切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双锥度轴结构取代了原有的击针头结构,并且大小两个锥度轴连接处形成了较大的击发台阶面,实现在击发时,击针上小尺寸的破甲锥度轴破开塑壳射钉弹或硝化棉射钉弹药片形成小孔,再由击发台阶面和击发锥度轴提供较大摩擦力和挤压力,从而达到了提高射钉弹击发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击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提高击发率的双锥度击针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Ⅰ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左视图;
图5是本双锥度击针击发硝化棉射钉弹的工作示意图;
图6是本双锥度击针击发塑壳射钉弹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提高击发率的双锥度击针,包括依次连接的击针头、击针杆4和击针座5,击针头具有破甲锥度轴1和击发锥度轴3;击发锥度轴3的大端连接击针杆4,小端连接破甲锥度轴1的大端;破甲锥度轴1的大端直径小于击发锥度轴3的小端直径,破甲锥度轴1与击发锥度轴3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为击发台阶面2。
破甲锥度轴1与击发锥度轴3同轴,可与射钉弹的击发孔相对应,准确引爆。破甲锥度轴1的长度小于击发锥度轴3的长度,也小于射钉弹弹药厚度,使破甲锥度轴1先在弹药内形成小孔后,由击发台阶面2和击发锥度轴3提供足够能量引爆。
破甲锥度轴1、击发锥度轴3和击针杆4为一体成型结构,加工简单,击针座5也可与击针杆4一体成型。击针座5呈阶梯状,且击针座5外表面两侧具有相对于击针杆4左右对称的定位平切面,见图4,以便于击针的安装定位,阶梯状的结构用于轴向的定位,两定位平切面用于周向的防转定位,方便可靠。击针座5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击针座结构,如通过开设销孔定位等。
射钉器击发时,击针在击发弹簧的作用下,推动击针快速运动,击针头部的破甲锥度轴1,穿入塑壳射钉弹或硝化棉射钉弹药片内形成小孔,击发台阶面2在作用力下将小孔刮成大孔,从而产生较大摩擦力和挤压力,并在击发锥度轴3的辅助作用下提供足够的能量,将射钉弹(塑壳射钉弹、硝化棉射钉弹药片)引爆,以达到提高射钉弹击发率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内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溪南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宜宾和恒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溪南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宜宾和恒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133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