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16201.0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97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汪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4 | 分类号: | B60R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后视镜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产品个性化改加装成为车主用户追逐时尚、彰显个性的表达方式。智能内后视镜是一款集成语音导航、行车记录等众多驾驶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后视镜产品。集成功能模块的增强给内后视镜带来尺寸增大、整体质量增加,必须保证智能内后视镜安装连接可靠,消除耐久可靠性方面的抖动风险。
目前,大多数内后视镜支架安装结构采用T槽与T块卡接安装外加螺钉固定的方式,智能内后视镜通过支架与前档风玻璃上的基座连接配合。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某车型采用的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其中内后视镜1通过支架2和螺钉3与前挡风玻璃5上的基座4固定相连。
图1所示的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只能保证普通内后视镜在平缓路况行驶条件下的稳定性,针对超重与稳定性能要求极高的的智能内后视镜,缺乏耐久和可靠性保障。此外,螺钉在长时间颠簸路面行驶环境下容易出现松动,导致支架与基座配合晃动,智能内后视镜镜面抖动。
因此,本领域中亟需设计一种用于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以实现对集成程度高的智能内后视镜进行可靠、稳定地安装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以实现对集成程度高的智能内后视镜进行可靠、稳定地安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的一端与智能内后视镜相连,另一端与挡风玻璃上的安装基座相连;弹簧扣,弹簧扣呈弯曲状,固定设置在支架本体与安装基座之间,弯曲状的弹簧扣与安装基座有两个接触点,第一接触点位于第二接触点的上方,弹簧扣在第一接触点处限定安装基座与支架本体的相对位置,在第二接触点处向安装基座施加朝向挡风玻璃的压力。
如上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支架本体的端部形成有卡槽式结构,挡风玻璃上的安装基座为卡块式结构,支架本体的端部可套设在安装基座的外侧并相互卡接,以使支架本体与安装基座连接在一起。
如上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其中,优选的是,弹簧扣与安装基座的第一接触点为弹簧扣的一端部,弹簧扣的端部与安装基座相抵触。
如上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其中,优选的是,弹簧扣与安装基座的第二接触点为靠近弹簧扣另一端部的位置,弹簧扣上的该接触位置呈弧形,弧形位置的顶部与安装基座相抵触。
如上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支架本体、弹簧扣与安装基座通过第一螺钉相连,第一螺钉的拧入方向为自支架本体向安装基座,第一螺钉靠近弹簧扣与安装基座的第二接触点设置。
如上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其中,优选的是,安装基座、弹簧扣与支架本体通过第二螺钉相连,第二螺钉的拧入方向为自安装基座向支架本体,第二螺钉位于第一螺钉和弹簧扣与安装基座的第一接触点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采用弹簧扣在螺钉对基座实施双重作用支撑,使支架本体与基座间具有良好的配合强度,确保了智能内后视镜的稳定可靠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内后视镜安装支架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智能内后视镜 20-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 30-安装基座 21-支架本体 22-弹簧扣 221-第一接触点 222-第二接触点 23-第一螺钉 24-第二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内后视镜安装支架20包括支架本体21,支架本体21的一端与智能内后视镜10相连,另一端与挡风玻璃上的安装基座30相连。支架本体21的端部形成有卡槽式结构,挡风玻璃上的安装基座30为卡块式结构,支架本体21的端部可套设在安装基座30的外侧并相互卡接,以使支架本体21与安装基座30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162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转钻井导向装置
- 下一篇:一种螺杆式井下水力振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