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紫外线测量仪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22432.2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91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4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外线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紫外线测量仪,属于紫外线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过度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是有害的。由于人工化学物质CFC(氟利昂)等持续破坏着臭氧层,紫外线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增加。即使在阴天紫外线的含量也高达晴天时的90%。根据最新知识,我们体内一天所需的维他命D,脸部和手暴露在紫外线下10分钟就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出门照射的已经足够了,所以要做好防晒措施。另外,人们.购买紫外线防晒衣物后无法方便测试其防紫外线的效果。最后,人们也不方便地对家装建筑膜,太阳膜、隔热玻璃等进行紫外线的阻隔性能测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检测身边区域的紫外线含量,且可以对防紫外线设施进行紫外线阻隔性能测试的紫外线测量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紫外线测量仪,包括依次单向相连的传感器感应模块、信号放大模块、A/D转化模块、主控单元和LCD显示模块,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入端连有按键模块,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出端与紫外线发射装置相连,电源模块为所述传感器感应模块、信号放大模块、A/D转化模块、主控单元、紫外线发射装置和LCD显示模块。提供电能。
所述传感器感应模块选用NHUV11紫外线传感器。
所述主控单元包括MSP430单片机。
所述紫外线发射装置包括N个紫外线发射器,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主控单元连有报警电路模块。
所述报警电路模块包括源蜂鸣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紫外线测量仪,可以方便直观地检测身边区域的紫外线含量,提醒人们做好防嗮工作,另外自带紫外线发射装置,可以对防紫外线材料进行紫外线阻隔性能测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紫外线测量仪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紫外线测量仪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紫外线测量仪,包括依次单向相连的传感器感应模块、信号放大模块、A/D转化模块、主控单元和LCD显示模块,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入端连有按键模块,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出端与紫外线发射装置相连,电源模块为所述传感器感应模块、信号放大模块、A/D转化模块、主控单元、紫外线发射装置和LCD显示模块。提供电能。
所述传感器感应模块选用NHUV11紫外线传感器。
所述主控单元选用MSP430单片机,优势在于造价低,简单便携。
所述紫外线发射装置包括N个紫外线发射器,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优选为5个紫外线发射器。针对不同阻隔紫外线性能的防紫外线材料开启不同个数的紫外线发射器,当防紫外线材料阻隔紫外线性能较高时可以多打开几个紫外线发射器。
所述主控单元连有报警电路模块。
所述报警电路模块选用源蜂鸣器。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紫外线测量仪的工作过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模式1,其用于对防紫外线材料进行紫外线阻隔性能测试;模式2,用于检测身边区域的紫外线含量。首先打开电源,系统进行初始化,然后利用按键模块选择需要的模式,当选择模式1时,按键模块同时选定紫外线发射装置中紫外线发射器启动的个数,主控单元打开紫外线发射器,传感器感应模块感应透过测试材料的紫外线强度,信号依次通过信号放大器模块和A/D转化模块到达主控单元,主控单元将数字信号传输到LCD显示模块显示;当选择模式2时,系统唤醒,传感器感应模块直接进入到测量状态,信号依次通过信号放大器模块和A/D转化模块到达主控单元,主控单元将数字信号传输到LCD显示模块显示,当测得的紫外线含量及等级超过主控单元设定的阈值时,主控单元给报警电路模块一个电信号,警报响起,提醒人们做好防嗮保护,当长时间不操作时,系统进入休眠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224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