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尼龙拉伸强度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33693.4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0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乐英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嘉熙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0 | 分类号: | G01N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尼龙 拉伸 强度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纳米尼龙,具体涉及一种纳米尼龙拉伸强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聚酰胺俗称尼龙,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重复酰胺基团—[NHCO]—的热塑性树脂总称,包括脂肪族PA,脂肪—芳香族PA和芳香族PA。其中脂肪族PA品种多,产量大,应用广泛,其命名由合成单体具体的碳原子数而定。目前全世界已商业化生产主要仍是以尼龙系列纳米复合材料为主,其产品用途以汽车零组件及阻气包装膜为主;但其实纳米尼龙复合材料可取代的主要用途相当广泛。纳米复合材料应用於电子通讯、运动休闲、交通运输、机械及民生用品等产业,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确保国际竞争优势。新材料的性能提升,可强化产业体质,开拓产业多元化经营及产品垂直整合,和客户一起成长,满足客户新产品设计之需求,共同创造市场利基。汽车中的电子控制设备越来越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燃烧效率等环保措施也成为重要课题,这都使得引擎周边的燃料系统、进气系统、冷却系统等之金属零件塑胶化,使用纳米尼龙可达轻量化且降低成本25%。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之包装材料工业如阻气包装薄膜、容器使用,充份运用纳米材料耐热性、阻氧性高、透明、拉伸强度高、耐磨性、软化点高、优良的耐冲击性、爆破强度、易於热封等特性。而市场上检测纳米尼龙的拉伸强度都是利用拉力计进行检测,或者通过一些检测拉伸强度的装置进行检测,但是现有的拉伸强度检测装置,不仅检测速度慢,装料速度慢,而且在拉伸时尼龙容易脱落,不能准确检测纳米尼龙拉伸强度,给人们检测带来困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纳米尼龙拉伸强度检测装置,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纳米尼龙拉伸强度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液压油箱,所述液压油箱的一侧设有第一吸油泵,所述第一吸油泵的一侧设有第二吸油泵,所述第一吸油泵的底端设有电气箱,所述电气箱上设有电源控制面板,所述底座的顶端设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一侧设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设有第一旋转螺杆,所述第一旋转螺杆的一端设有第一穿料孔,所述第一旋转螺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固定螺帽,所述第一液压缸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一侧设有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顶端设有拉力感应器,所述拉力感应器上设有螺杆固定螺帽,所述螺杆固定螺帽的一侧设有第二旋转螺杆,所述第二旋转螺杆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螺帽,所述第二旋转螺杆上设有第二穿料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气箱与所述电源控制面板、所述第一吸油泵和所述第二吸油泵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吸油泵的吸油管与所述液压油箱的进油管相连,所述第一吸油泵的进油管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所述第二液压缸的进油管相连,所述第二吸油泵的吸油管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回油管相连,所述第二吸油泵的进油管与所述液压油箱的回油管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塞杆通过平垫和螺栓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螺帽和所述第一固定螺帽上设有若干个旋转孔,所述第二固定螺帽和所述第二旋转螺杆,所述第一固定螺帽和所述第一旋转螺杆通过螺纹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是一种纳米尼龙拉伸强度检测装置,该装置可快速检测纳米尼龙的拉伸强度,节约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速度,而且在检测拉伸的时候纳米尼龙不易脱落,保障了检测的准确性,给检测人员带来方便,操作简单,方便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检测装置;2、液压油箱;3、第一吸油泵;4、电源控制面板;5、第二吸油泵;6、第一支架;7、第一旋转螺杆;8、第一固定螺帽;9、第一活塞杆;10、第一液压缸;11、第二液压缸;12、第二活塞杆;13、第二固定螺帽;14、拉力感应器;15、第二旋转螺杆;16、螺杆固定螺帽;17、第二支架;18、第二穿料孔;19、第一穿料孔;20、底座;21、电气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嘉熙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嘉熙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36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