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热圈、线圈盘、隔热圈和线圈盘的装配结构及电饭煲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34835.9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25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朱传斌;袁伟;黎国柱;陈显怀;朱林博;吴育权;付正庭;瞿月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汤财宝 |
地址: | 52831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 线圈 装配 结构 电饭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饭煲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隔热圈、与该隔热圈配套使用的线圈盘、隔热圈和线圈盘的装配结构,及采用该装配结构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在IH电饭煲里面,隔热圈通常要与线圈盘配合使用。如图1示出现在常用隔热圈结构,图2为现在常用线圈盘结构,图3为现有隔热圈1与线圈盘2配合结构。在现在的结构中,线圈盘只对隔热圈的外侧有限位结构,对隔热圈的内侧没有限位。隔热圈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尺寸误差,同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锅温度对隔热圈的影响,也难免会造成隔热圈的变形。
基于上述因素的影响,隔热圈与线圈盘接触配合的位置由于没有对隔热圈的内侧限位因而会出现装配错位,出现较大间隙,不仅会影响外观,同时较大的间隙容易将煮饭过程的水渗透到内部线圈,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隔热圈、线圈盘、隔热圈和线圈盘的装配结构及电饭煲,以解决隔热圈变形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热圈,其包括:柱状圈体,所述柱状圈体的底部设置插入位,所述插入位的内壁和外壁的宽度小于所述柱状圈体的圈壁厚度,所述插入位的内壁到柱状圈体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柱状圈体的内壁到柱状圈体中心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插入位为连续环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插入位的外壁与所述柱状圈体的外壁同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插入位的内壁到柱状圈体内壁的距离和所述柱状圈体的圈壁厚度满足如下公式:
W插入位:W圈壁=0.3:1~0.7:1,其中,W插入位为插入位的内壁到柱状圈体内壁的距离;W圈壁为柱状圈体的圈壁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插入位的高度为2-7mm,所述柱状圈体的圈壁为2-4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装配所述隔热圈的线圈盘,其包括:缠绕有线圈的盘状体,所述盘状体的盘口顶面设置供所述隔热圈的插入位插入的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壁距离盘状体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盘状体的内壁距离所述盘状体中心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卡槽的槽深与所述隔热圈的插入位的高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卡槽的槽壁距离盘状体盘口内壁的最大距离L最大和所述隔热圈的柱状圈体的圈壁厚度W圈壁满足如下公式:
0.3≤L最大-W圈壁≤0.5。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卡槽的槽壁距离盘状体盘口内壁的最小距离L最小满足如下公式:
L最小>W插入位;L最小:L最大=0.3~0.7;
其中,W插入位为插入位的内壁到柱状圈体内壁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隔热圈和线圈盘的装配结构,所述隔热圈和所述的线圈盘通过插入位插入卡槽的方式装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饭煲,其采用上述隔热圈和线圈盘的装配结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隔热圈和线圈盘插接,其中隔热圈包含柱状圈体,其底部的插入位宽度小于圈壁厚度,插入位的内壁到柱状圈体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柱状圈体的内壁到柱状圈体中心轴的距离,所以,当隔热圈插入线圈盘的卡槽时,因为卡槽的槽壁距离盘状体中心轴的距离大于盘状体的内壁距离盘状体中心轴的距离,可见,卡槽的槽壁与盘状体内壁不重合,所以,在径向上,向内向外均受到卡槽槽壁的限制,位置固定更稳定,热变形、错位的几率明显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隔热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隔热圈和线圈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隔热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中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隔热圈和线圈盘的装配结构图。
附图标注:
1 隔热圈;
2 线圈盘;
11柱状圈体的内壁;
12插入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48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膜材分切后贴标辅助系统
- 下一篇:一种膜体上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