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填埋场气体回收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40040.9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5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连佩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国民清洁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F23G7/06;F23G5/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2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填埋场 气体 回收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填埋场气体回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填埋场气体的产生是填埋场内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填埋场气体主要是填埋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通过微生物降解、挥发和化学反应的产物。由CO2、CH4、N2、O2、H2、CO、H2S、NH3和多种微量气体组成,主要成分为CH4和CO2,其中CH4的含量一般为45~60%,CO2占30~50%。如果填埋场气体得不得适当的收集和处理,将会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现有技术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一气体进行回收,不能充分利用填埋场气体的化学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填埋场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其解决了化学能利用率的问题,具有提高利用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填埋场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罐、用于冷却气体的冷却罐和用于压缩气体的第一压缩罐,所述吸收罐内填充有水且所述吸收罐上连有一端插入水的液面以下的第一输样管;所述吸收罐的底部通过管路连有用于收集吸收罐内的酸性水溶液的酸液收集罐,所述酸液收集罐通过管路连有用于加热酸液的加热罐,加热罐的上部通过管路连有用于压缩气体的第二压缩罐。
填埋场气体经CO2吸收除去绝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除CO2的气体经冷却使得大部分的水蒸气冷却使得气液分离,起到除水的作用,除水的气体经压缩处理,压缩后的气体低水低CO2,其具有较好的可燃性,可提高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的转换率,生态环保;而被吸收的CO2和水结合形成酸液,酸液经酸液收集罐进入加热罐内,由于随温度升高,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所以加热罐内的水和CO2分离,分离后的CO2经压缩处理即可被运输至园林等再利用环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填埋场气体得到充分利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一种填埋场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包括气液分离罐以及用于将填埋场气体自填埋场泵至气液分离罐内的抽吸泵,所述第一输样管的一端位于气液分离罐的上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填埋场抽取的物质一般为气液混合物,其在气液分离罐内进行静置分离,即可分离气液,减少液体对气体回收的影响。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底部通过管路连有用于收集气液分离罐底部的渗液的渗液收集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液混合物在气液分离罐静置后,液体沉积在气液分离罐的底部,通过渗液收集罐即可回收,渗液中含有待进一步处理的污染物,减少污染。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酸液收集罐的底部和加热罐之间通过管路设有用于收集液体的废液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液罐的存在,可减少加热罐内加热液体对吸收罐的影响,即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吸收罐和冷却罐之间设有第一缓冲罐,冷却罐和第一压缩罐之间均设有第二缓冲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温度变化或压强变化对前后罐体的影响。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缓冲罐的下部通过管路连有第三缓冲罐,所述第三缓冲罐的下部通过管路连有用于燃烧气体并换热的换热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起到实时换热供热效果,减少运输或存放过程中气体流失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含量较高的CH4和CO2分离,对其各自回收利用,提高填埋场气体的利用率,节能环保;
2、多种利用结合,提高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填埋场;2、抽吸管;3、连接管;4、气液分离罐;5、抽吸泵;6、渗液收集罐;7、吸收罐;8、第一输样管;9、酸液收集罐;10、第一缓冲罐;11、加热罐;12、加热管;13、回收管路;14、第二缓冲罐;15、第一压缩罐;16、第三缓冲罐;17、换热罐;18、换热管;19、加热罐;20、加热管;21、第二压缩罐;22、废液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国民清洁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国民清洁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400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