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方便牵引销卡入的鞍座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47727.5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8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强;吴淑敏;刘水泉;左勇;刘伟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富华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3/08 | 分类号: | B62D5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425 | 代理人: | 潘雯瑛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便 牵引 销卡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座,尤其涉及一种方便牵引销卡入的鞍座。
背景技术
半挂牵引车是装备有特殊装置用于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辆。前面有驱动能力的车头叫牵引车,后面没有牵引驱动能力的车叫挂车,挂车是被牵引车拖着走的。牵引车和挂车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挂车的前面一半搭在牵引车后段上面的牵引鞍座上,牵引车后面的桥承受挂车的一部分重量,这就是半挂。第二种是挂车的前端连在牵引车的后端,牵引车只提供向前的拉力,拖着挂车走,但不承受挂车的向下的重量,这就是全挂。
牵引车与挂车之间需要通过牵引装置连接,牵引装置包括牵引销和鞍座,牵引销固定在挂车前端的底板处,鞍座固定在牵引车的后端表面,将牵引销沿鞍座的入口推入至鞍座中,鞍座的锁闩关闭鞍座入口,即可完成鞍座与牵引销之间的连接固定。
现有的鞍座入口狭窄,一般开口角度为35°,并且不具备缓冲功能,当牵引销沿入口进入鞍座时,可能会因为晃动无法对准鞍座入口,从而对鞍座入口造成冲击,并且有可能撞坏锁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便牵引销卡入的鞍座,包括转盘和安装在转盘上的支架,所述转盘中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的第二通孔;还包括座体,所述座体中心设有用于放置牵引销的中心孔;所述座体的一侧设有牵引销入口,所述牵引销入口通向所述中心孔,所述牵引销入口的大小由内向外逐渐扩大,所述牵引销入口两侧的夹角为40°。利用牵引销入口夹角为40°的设置,可以适应大部分的牵引销。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销入口两侧的外边缘均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向外倾斜。导向斜面可以进一步扩大牵引销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销入口两侧的导向斜面夹角为88°。这样的设置可以对牵引销的偏移形成限制,更好地使牵引销导入。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斜面表面设置有格纹层。该格纹层用于增大导向斜面与牵引销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述座体在所述牵引销入口两侧设置有弹性缓冲层。所述弹性缓冲层可以为牵引销卡入时的碰撞提供缓冲。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缓冲层包括容置槽、弹簧和缓冲板;所述容置槽设置在所述座体表面,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容置槽中,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接。利用弹簧的弹性能力为牵引销的卡入提供缓冲。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板为弹性橡胶板。
本实用新型利用牵引销入口的敞开角度来方便牵引销卡入,同时座体的牵引销入口两侧设置有弹性缓冲层和导向斜面,进一步保护牵引销卡入座体过程中的稳定,从而保护锁闩和相连的部件,稳定性强,实用性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便牵引销卡入的鞍座,转盘82和安装在转盘82上的支架81,所述转盘82中间设有第一通孔83,所述支架8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83同轴的第二通孔84,包括座体10,所述座体10上设置有中心孔11和牵引销入口12。所述中心孔11设置在所述座体10的中心位置,所述中心孔11用于放置牵引销。所述牵引销入口12设置在所述座体10的一侧,所述牵引销入口12自所述座体10的外边缘连通至所述中心孔11。所述牵引销入口12的大小由内向外逐渐扩大,所述牵引销入口12两侧的夹角为A,本实施例中,角A为40°,牵引销入口12两侧的夹角即牵引销入口12两侧连线至所述中心孔11所成的夹角。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鞍座固定在牵引车的车梁上,所述转盘82与挂车前底座连接在一起,使牵引车与挂车在鞍座的作用下连为一体,同时,转盘82上的第一通孔83与支架81上的第二通孔84配合形成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允许管道或线缆通过,以实现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的流体信号和电力等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富华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富华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477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