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50286.4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7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宋雪飞;托马斯·施澜索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梅林(南京)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C3/30 | 分类号: | B67C3/3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康潇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南京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胶 灌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中空玻璃用聚硫密封胶通常采用200L大桶包装,桶内放置PE内衬袋,以防物料被大桶内的锈蚀污染,因为内衬袋很软,不容易贴合在桶壁上,导致灌装过程内衬袋有皱褶。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内衬袋与桶壁贴合不够,物料灌装过程中造成皱褶的产生,客户在使用涂胶设备压胶施工中,易造成内衬袋破裂,造成胶污染甚至造成压盘密封圈的损坏;内衬袋的皱褶和收缩,达到灌装称重后,余下的袋子尺寸偏少,不得不返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衬袋与桶壁贴合不够,物料灌装过程中造成皱褶的产生,客户在使用涂胶设备压胶施工中,易造成内衬袋破裂,造成胶污染甚至造成压盘密封圈的损坏;内衬袋的皱褶和收缩,达到灌装称重后,余下的袋子尺寸偏少,不得不返工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包括传送带、位于传送带一侧的灌装机以及放置于传送带上的铁桶,还包括与真空泵相连接的抽气管,所述铁桶内放置有用于灌装物料的圆底内袋,还包括有用于将圆底内袋的底部铺平在铁桶内腔底部的撑开器,所述撑开器包括压板和垂直设置在压板上端中部的操作杆,所述压板的两侧与操作杆的中部连接有用于加固的连接杆,所述抽气管的抽气端位于铁桶和圆底内袋之间。
优选的,所述压板分为对称的两个活动板组成,两个所述活动板与操作杆均不连接,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铰接在两个连接杆的下端,所述撑开器悬空状态下时,两个所述活动板形成八字形折叠状态,两个所述活动板相平行时,操作杆的下端位于活动板的上方。
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中部与操作杆均连接有用于加固的加固杆。
优选的,所述压板为圆形,两个所述活动板组成一个圆形的压板。
优选的,两个所述活动板的上端均设有吊耳,所述连接杆与吊耳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靠近活动板的端部设有与活动板外侧活动连接的挡臂,两个所述活动板在展开状态下的最大角度为一百八十度。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盛放撑开器的盘子,所述撑开器的压板放置于盘子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有益效果在于:真空管路作为工厂的辅助设施,很容易铺设至准备区域,操作性很高,圆底内衬袋撑开器能很容易将圆底袋平铺在铁桶桶底,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操作难度,真空技术吸合的内袋非常平整的贴在钢桶壁上,便于灌装,既避免了因内袋皱褶产生的气体残余,又增加了美观度,提升了灌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的撑开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的撑开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的撑开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的撑开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的撑开器悬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传送带1、灌装机2、铁桶3、撑开器4、抽气管5、压板6、操作杆7、连接杆8、活动板9、吊耳10、挡臂11、加固杆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6,一种聚硫密封胶的灌装装置,包括传送带1、位于传送带1一侧的灌装机2以及放置于传送带1上的铁桶3,还包括与真空泵相连接的抽气管5,铁桶3内放置有用于灌装物料的圆底内袋,还包括有用于将圆底内袋的底部铺平在铁桶3内腔底部的撑开器4,撑开器4包括压板6和垂直设置在压板6上端中部的操作杆7,压板6的两侧与操作杆7的中部连接有用于加固的连接杆8,抽气管5的抽气端位于铁桶3和圆底内袋之间,将真空管路印至灌装机旁边,然后用软管连接至空桶区域,自制圆底内衬袋撑开器4,便于圆底内衬袋平铺在铁桶3桶底,在吸真空时内袋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梅林(南京)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科梅林(南京)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502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