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适应全负荷工况的SCR脱硝喷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56544.X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54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何胜;邹阳军;郑文广;李乾坤;刘沛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33238 | 代理人: | 陈俊志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负荷 工况 scr 脱硝喷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SCR烟气脱硝喷氨系统,特别是一种能适应全负荷工况的SCR脱硝喷氨系统。
背景技术
受能源结构影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而在电力生产比例上,燃煤火力发电长期占主导地位。
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燃煤电厂均需采用烟气脱硝技术以控制氮氧化物 (NOX)的排放,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应用较多。SCR烟气脱硝技术是指将反应器布置在锅炉尾部烟道的适当位置,在催化剂的参与下,还原剂(一般是液氨、氨水或含氨基的化合物)与烟气中的NOX有选择性的发生反应,并生成无污染的N2和H2O。SCR烟气脱硝技术具有脱硝效率高(80%~90%及以上)、二次污染小、运行可靠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应用最广泛、最成熟、效果最好的烟气脱硝技术。SCR烟气脱硝技术的关键是实现烟气中NOX和还原剂的均匀混合。目前SCR烟气脱硝技术采用不同的喷氨方式,如格栅型、混合型和扰流型等,以实现烟气NOX与还原剂的均匀混合。
我国燃煤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大多采用格栅喷氨方法,其特点是还原剂从格栅各个支管分区喷入烟气,可根据烟气中NOX分布特点进行分区对应供应。然而喷氨格栅各支管阀门在某个工况调节完毕后,在实际运行操作中未根据锅炉负荷变化后烟气产生的变化而进行喷氨格栅支管阀门差异化调整,而只是调节总的喷氨流量。因此,在锅炉负荷变化时,传统格栅喷氨方法易导致催化剂入口氨氮摩尔比不一致,进而导致脱硝效率下降,氨逃逸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其对锅炉全负荷工况的适应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公开一种能适应锅炉全负荷工况,提高脱硝效率,并能降低氨逃逸的SCR脱硝喷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传统格栅喷氨SCR系统易导致催化剂入口氨氮摩尔比不一致,进而导致脱硝效率下降,氨逃逸增多以及对锅炉全负荷工况的适应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适应全负荷工况,并进一步提高脱硝效率、降低氨逃逸,并能适应机组全负荷工况的的SCR脱硝喷氨系统。
本实用新型一种能适应全负荷工况的SCR脱硝喷氨系统,包括烟气管道以及沿烟气前进方向依次设置的烟气预混装置、喷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烟气预混装置设置于喷氨装置前方,对喷氨前烟气进行扰动预混合。
与传统的SCR系统不同,本实用新型在喷氨装置前设置烟气预混装置,对喷氨装置前烟气进行扰动混合,使得喷氨前烟气NOX浓度和烟气速度分布较为均匀,降低各种运行工况下烟气NOX浓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和烟气速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使喷氨格栅各个支管喷入的还原剂相对均匀,进而大幅改善喷氨格栅各支管分区喷入还原剂流量的匹配性,从而提升SCR脱硝系统喷氨装置的全负荷工况适应性。
进一步的,所述烟气预混装置为圆形盘或星形盘静态混合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圆形盘或星形盘静态混合器由1-3排,每排8-12个圆形盘或星形盘组合而成,均匀布置于喷氨装置前的烟道同一截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圆盘形静态混合器由耐磨钢材构成,每个圆盘直径为 1m~1.5m,厚度为10mm~2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圆形盘或星形盘以水平线为轴心,且与烟气流向成30-60°夹角。
进一步的,能适应全负荷工况的SCR脱硝喷氨系统设置一级或一级以上所述烟气预混合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烟气预混装置设置在喷氨装置烟气来流方向前方的水平烟道内并距离所述喷氨装置10-15m的位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预混装置后烟气NOX浓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5%,烟气速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5%。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效果:
1、结构合理,安装和实施方便。
2、大大提升SCR脱硝系统喷氨装置的全负荷工况适应性。
3、进一步提高脱硝效率,并降低氨逃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565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