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脉自身给药插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2553.X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9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潘俭;刘昱;毛紫娟;张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7/00 | 分类号: | A61D7/0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2 | 代理人: | 景丰强,方闻俊 |
地址: | 3150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脉 自身 插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脉给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给药插管,属于医用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静脉自身给药是药物成瘾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动物模型之一。在该模型中,动物通过主动按板或鼻触行为,获得从颈静脉进入体内的药物,完成有效的静脉自身给药行为。同时,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一般历时为几周甚至几个月。因此,静脉插管手术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利用度在动物能否长期间保持有效自身给药行为中显得更为重要。静脉插管手术是保证静脉自身给药完成的实验基础,而良好和持久的静脉通路是保证动物进行长期有效给药的重要条件。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一般历时为几周甚至几个月,因此外静脉插管手术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利用度显得更为重要。颈静脉插管手术是保证静脉自身给药完成的实验基础,而良好和持久的静脉通路是保证动物进行长期有效给药的重要条件。
静脉自身给药可以在多种动物上实现,包括大鼠、小鼠、灵长类、猫、狗等,大鼠是进行生理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常用的一种实验动物。同时,大鼠体积适中和术后较快的恢复也使其成为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中最为常用的动物。但是,大鼠颈静脉血管较细,插管难度大,容易导致插管时间较长,从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造成大鼠失血过多或死亡。手术导管的不合理设计以及术后洁净程度不高,容易导致导管堵塞,增大动物感染风险,导致漏管和实验失败。综上所述,要保证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大鼠颈静脉插管手术和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自身给药行为,导管的准备和插管方法尤为重要。
颈静脉插管手术所需的基本配件是导管,导管植入体内部分主要包括背部或头部。其中,背部插管手术又分为背件和无背件两种。采用背件的插管技术可以参考专利号为 ZL200520013524.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大鼠股动脉插管体外部分的保护装置》。但其存在操作麻烦,所需设备复杂,对大鼠创伤较大等不足。而无背件的颈静脉插管手术因为其操作简便,所需设备简易,对大鼠创伤少,而被广泛应用,目前,无背件的颈静脉手术所需导管绝大多数都是进口的成品,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和国内代理商的缺乏,极大的限制了这类导管在国内的应用。
为此,本申请人于先前公开了一种改进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授权公告号CN 202036363U),见专利ZL 201120009256.0。虽然该专利公开的插管具有生产制造方便,材料易得,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存在如下不足:
其一,只有前端开口,给完药或者通完管,拔出给药管后,由于吸力的作用,会在另一开口端吸出一小段血液,这样反反复复,血管里的开口端会越来越窄,最后导致堵塞和漏液;
其二,由于硅胶管是异物,这样会导致平端开口前方逐渐结痂,从而导致所给药物或者肝素方向流出,这样就导致了漏液;
其三,是手术结扎后,逐渐会松开,这样给药时,由于方向作用力,会使硅胶管逐渐后退,最后弹出插口,影响给药进程;
其四,使用有效期较短,该插管一般维持4-6天就会出现堵塞、漏液的情况,而自身给药维持期为14天,所以一侧的插管至少要维持7-10天。
因此,现有的给药插管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使用有效期长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结痂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堵塞和漏液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包括
垫片;
硬质导管,呈L形弯折状,具有竖直部和水平部;
连接头,设于前述竖直部的中部;
粘结块,将前述的连接头和硬质导管粘结于垫片的端面上,而前述的竖直部则垂直垫片设置;以及
软管,一端与前述水平部密封连接,另一端则为插入端并端部形成平端开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插入端在平端开口后方开设有侧向开口,该侧向开口自后向前倾斜设置。
进一步,所述的侧向开口为多个,并错开开设于软管的插入端上。
所述的侧向开口后方之间依次设有能植入血管中的第一硅胶球及用于固定软管的第二硅胶球,前述第二硅胶球直径大于第一硅胶球直径。第一硅胶球便于植入血管中,在第一硅胶球后方结扎一下,确保第二软管不会后移弹出插口。第二硅胶球置于插口外边,主要用于固定第二软管,这样不会由于肌肉的蠕动,拉出或者推进第二软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25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音乐演出用弧形背景组合屏
- 下一篇:一种LED数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