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插拔耳机线的主动降噪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7116.7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50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彭庭轩;刘继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41 | 代理人: | 龚洁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插拔 耳机线 主动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降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插拔耳机线的主动降噪耳机。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节奏日益的加快,使得人们在工作、学习、休息时都需要更为安静舒适的环境,因此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主要的因素,在噪音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人们只能忍受噪音,或者提高耳机音量来盖过噪音,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于是人们开始寻找降噪措施,比如被动降噪,即利用质量越高、隔音效果越好的物理材料屏蔽噪音,这种方法仅对高频率声音有效,不能降低低频率噪音,且降噪能力仅能降低约十五至二十分贝,成本较高。
传统降噪耳机属于被动降噪耳机,其主要靠良好的密闭性以及材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噪音隔离。被动降噪一般只能针对500Hz以上更高频的声音,尤其是对于在1KHz以上的噪音,被动降噪耳机有一定的降噪能力,但想要获得更好的降噪效果,以及对低频率噪音进行处理,则需要付出极大的材料工程代价。主动降噪耳机是结合了声学和电学理论,采用有源噪音反相相消的方法,通过在耳机腔体内安装主动降噪模块,侦测噪音并通过降噪模块驱动扬声器产生与之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与之相抵消,从而实现良好的降噪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插拔耳机线的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支持无线和有线两种通信方式,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描述的降噪耳机存在的缺陷,采用低功耗技术保证足够的续航时长,随用随开,并大大缩小了耳机体积,小巧便携。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插拔耳机线的主动降噪耳机,包括耳机壳体,其特征在于:耳机壳体内部安装有麦克风拾音监控单元、解析降噪输出芯片、扬声器、线材接口、蓝牙模块、电源和控制模块;所述麦克风拾音监控单元通过解析降噪输出芯片分别与扬声器、蓝牙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解析降噪输出芯片分别与麦克风拾音监控单元、扬声器、线材接口、蓝牙模块、电源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扬声器分别与麦克风拾音监控单元、解析降噪输出芯片、线材接口、蓝牙模块、电源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线材接口分别与麦克风拾音监控单元、解析降噪输出芯片、扬声器、蓝牙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蓝牙模块、电源和控制模块分别与麦克风拾音监控单元、解析降噪输出芯片、扬声器、线材接口连接。
该可插拔耳机线的主动降噪耳机,通过麦克风拾音监控单元监控环境中的噪音,将噪声信号传至解析降噪输出芯片,经解析降噪输出芯片运算分析后发出降噪信号指令,由扬声器发出与噪音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声波来抵消噪声。有效解决了低频噪音的问题,能够提升耳机音质,具有小巧灵活,随用随开的特点,通过采用低功耗技术方案可有很长的待机时间。蓝牙模块包含在耳机内电路板上,可提供耳机无线佩戴时的音频信号由播放器(如配备蓝牙功能的手机)到耳机的传输。
优选的,所述线材接口可以自由插拔,即无线状态和有线状态下都可以工作。
优选的,所述降噪耳机能够识别背景噪声并且发出与背景噪声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反向声信号进行抵消中和。
优选的,蓝牙模块通过蓝牙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和操作。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按键和遥控的方式进行操作。
优选的,所述电源模块通用于直接供电和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耳机还包括充电板,充电板嵌在耳机壳体上,可通过充电接口连接充电线给耳机腔体内的电源充电。
进一步的,耳机壳体下方设置有线耳机转接插座,用户在耳机电池缺电情况下,可连接有线耳机听音乐。在无线佩戴时,耳机可开启降噪功能听音乐或单独作为降噪耳机隔离外界噪声。
与前馈式结构相比,反馈式主动降噪结构需要对麦克风和扬声器的位置更精确地计算。麦克风和扬声器的距离对系统的降噪效果影响很大。麦克风和扬声器之间的距离导致麦克风收到的噪音信号和扬声器回放的噪音信号间的相位差,且相位差随着声音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一旦相位差大于60度,负反馈将会变成正反馈,容易引入严重啸叫噪音。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基于前馈式结构的降噪电路滤波设计方法模型:噪音从被麦克风捕获并通过信号处理到喇叭回放再传到耳道必须与噪音从耳机外部穿过耳机再传入耳道保持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中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71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