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9364.5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66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西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5/18 | 分类号: | B01D35/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50125 | 代理人: | 付继德 |
地址: | 4026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油机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到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很多换热装置都采用板式加热器,板式加热器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列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相邻的两个板片之间的通道包括两条,一条为热介质的通道,另一条为冷介质的通道,这两个通道不连通,整个装置的热介质通道相连通构成一个通道,冷介质通道相连通构成一个通道,两个介质通过板片进行了热量交换。但是现有的板式加热器的板片都裸露在外面,因为仪器上有很多仪表,工作人员进行检查时,容易被烫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解决现有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因板片裸露在外面,导致烫伤检查人员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包括底板,以及安装在底板上的且平行设置的动侧板和固侧板,固侧板和动侧板之间即设置多个板片,动侧板和固侧板经螺栓连接,动侧板和固侧板夹紧板片,使得板片中的流道与外界没有缝隙,所述的动侧板的两侧都设置有一条滑槽A,固侧板的两侧都设置有滑槽B,两条滑槽A与两条滑槽B一一对应,形成两组滑槽,还包括一个U形片,U形片的两端分别插入该两组滑槽,U形片、动侧板、固侧板和底板构成一个封闭空间,U形片上端还设置有一个真空泵,真空泵即连通到封闭空间,底板上在U形片的端头处设置有开槽,U形片的端头即嵌入开槽中,动侧板和固侧板对应U形片的顶部位置都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开槽、滑槽A和滑槽B内设置有橡皮管,橡皮管连通到一个气泵。
本装置中,板式加热器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的一致,不同是增加了一个U形片,U形片盖住板式加热器,U形片、动侧板、固侧板和底板构成一个封闭空间,板片即位于这个封闭空间内,工作人员不可能碰到该板片,所以避免了烫伤,而且在U形片的上方设置了一个真空泵,其对封闭空间抽真空,一是加强隔热效果,防止U形片也被带动发热,二是抽掉封闭空间内的空气,避免空气中的水滴在U形片上端部凝结掉落在板片上,避免了板片加热不均匀。上述的动侧板和固侧板对应U形片的顶部位置都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开槽、滑槽A和滑槽B内设置有橡皮管,橡皮管连通到气泵。因为这些槽连通,所以只需要一根橡皮管即可,这样U形片的沿边都有橡皮管接触压迫,保证了密封性能。
进一步,上述的U形片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提手,方便提拿U形片。
进一步,上述的U形片的顶部呈弧形,U形片的内顶即使有凝水,一般也会顺着弧形掉落,不会直接滴落在板片上。
进一步,上述的底板的底部设置有滚轮,用于整个装置的行走,使得维修比较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板片的外围盖有一个U形片,使得板片被封在一个密闭空间中,避免了工作人员触碰到板片而被烫伤;
(2)板片在一个封闭空间内,该封闭空间被抽真空,使得隔热性更好,使得板片的热量散发很慢,使得热量的利用率大大增加;
(3)U形片的沿边都与橡皮管接触,保证了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未设置U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中U形片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中底板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中动侧板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中固侧板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设置U形片时动侧板的横向剖视图;
图8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设置U形片时动侧板的纵向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西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西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93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电动车
- 下一篇:双前轮电动助力车的防侧翻车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