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收缩带上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75142.4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7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冯凯;伍富波;张玉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双流川双热缩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1/30 | 分类号: | B29C41/30;B29C41/34;B29L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207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缩 带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缩制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热收缩带上胶的装置。
背景技术
热收缩带是由辐射交联聚乙烯基材和热熔胶复合而成的带状材料,基材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耐热老化、耐化学介质腐蚀、耐环境应力开裂、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热熔胶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机良好的耐高、低温性能。该产品主要用于燃气管道、输油输气管道、给排水管道及供热管网的防腐补口。目前对热收缩带基材进行上胶主要采用淋涂和模头挤出两种方式,这两种工艺装置各有缺陷,淋涂工艺上胶后,胶料无法回收,且胶面光洁度较差,模头挤出上胶工艺,可以对胶料回收,但热熔胶与基材粘接不牢,气温较低时,容易出现胶层与基材分离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热收缩带上胶方式无法回收胶料、粘接不牢等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粘接稳定性,并且胶料可回收、胶面光洁的热收缩带上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热收缩带上胶装置,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且相向转动的转动辊,两个转动辊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上方设有热熔胶挤出机出料口,热收缩带基材从上往下穿过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隙,并且其上胶面朝向热熔胶挤出机出料口。
进一步的是,所述两个转动辊的下方设有刮板,刮板侧面紧靠在热收缩带基材的两侧。
进一步的是,所述刮板为槽型结构,且刮板长度方向朝下倾斜,在刮板的下端设有回收箱。
进一步的是,所述刮板远离热收缩带基材的一侧超出转动辊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双辊碾压的方式将热熔胶挤出机挤出的已充分塑化的热熔胶成型,并利用双辊间的压力以及热熔胶的剩余热量使热熔胶粘接在基材上胶面上,使得基材与热熔胶粘接牢靠,热熔胶布置均匀且表面光洁,同时可利用刮板将基材两侧的余料去除,以便回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1-转动辊,2-热熔胶挤出机出料口,3-热收缩带基材,4-刮板,5-回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且相向转动的转动辊1,两个转动辊1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上方设有热熔胶挤出机出料口2,热收缩带基材3从上往下穿过两个转动辊1之间的间隙,并且其上胶面朝向热熔胶挤出机出料口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转动辊1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热收缩带基材3从上往下移动,从热熔胶挤出机出料口2处挤出的热熔胶在两个转动辊1的共同作用下均匀的散开分布到热收缩带基材3的上胶面上,并在两个转动辊1的挤压下粘接在基材上胶面上。与传统的上胶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效率更高,粘接更牢靠,并且热熔胶分布均匀,表面也更加光洁。
所述两个转动辊1的下方设有刮板4,刮板4侧面紧靠在热收缩带基材3的两侧。在上胶过程中,为了保证胶料均匀,从热熔胶挤出机出料口2挤出的热熔胶往往要大于所需的用量,因此在转动辊1的挤压下,会有部分热熔胶超出热收缩带基材3的两侧,为了回收这些胶料,便在热收缩带基材3的两侧设置了刮板4,用于刮掉多余的热熔胶,同时提高热收缩带两侧的整齐度。
进一步的,所述刮板4为槽型结构,且刮板4长度方向朝下倾斜,在刮板4的下端设有回收箱5。设置成槽型结构,并且向下倾斜,被刮下来的热熔胶便能顺着刮板4进入回收箱5,避免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回收效率。
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热熔胶的积累,会有部分热熔胶从转动辊1的两端挤出,为了对这部分胶料进行回收,将所述刮板4远离热收缩带基材3的一侧超出转动辊1的两端,这样被挤出的胶料也能掉落到刮板4上并回收。
本实用新型巧妙的利用两个转动辊来对热收缩带进行上胶,并设置了刮板来回收多余的胶料,使得热熔胶粘接牢靠,胶面分布均匀,表面光洁整齐,大大提高了上胶的效率和质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双流川双热缩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双流川双热缩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751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U形硅胶弯管成型模具
- 下一篇:一种流延膜制造用可加热真空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