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77928.X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4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闯;王永鑫;沈南;冀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踏板 行程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制动踏板的行程是整车制动性能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制动踏板行程过长,驾驶员会明显感觉到制动性能差,从而对整车制动能力没有信心,同时也会增加驾驶员的疲劳感且不符合人机工程的设计要求;制动踏板行程过短,则整车制动粗暴,制动时乘客的前倾感严重,舒适感下降。在整车的设计过程中,制动踏板的布置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驾驶的舒适度及相关人机工程指标。在整车研发过程中,工程师往往需要对制动踏板的布置进行人机校核,所以必须对制动踏板行程进行相应的测量。
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一是在制动踏板与驾驶室地板之间立一直尺,然后用手向下按制动踏板至极限位置,记下直尺读数,此深度即为制动踏板的最大行程。但是,这样测量的精度很差,因为在无液压助力的情况下,仅凭人手的力量很难将踏板真正按压至极限位置,所以这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偏差很大,并不可取。
另外,常用的测量方法二是在制动踏板上放置位移传感器来进行测量,但是,这种方法较为复杂,操作时所需设备较多也不经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动踏板行程的测量方案复杂且成本高,或者精度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包括:
测量杆、测量游标和固定夹;
所述固定夹的中部设有踏板固定孔,所述固定夹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测量游标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测量游标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固定夹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依次套设于所述测量杆上;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测量杆的直径,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测量杆的直径;所述固定夹承载于所述测量游标上。
可选的,所述固定夹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活动端。
可选的,所述固定夹的第一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固定夹的第一端靠近边缘的位置;
所述固定夹的第二端为活动端,所述固定夹的第二端设有固定孔,通过螺栓、螺母与所述固定孔的配合,所述固定夹的第二端进行固定。
可选的,所述固定夹的第一端为活动端,距离所述第一通孔预设距离的位置设有固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固定夹的第一端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夹的第一端边缘之间的距离;通过螺栓、螺母与所述固定孔的配合,所述固定夹的第一端进行固定;
所述固定夹的第二端为固定端。
可选的,所述固定夹为工型结构。
可选的,所述测量杆上设有刻槽尺寸。
可选的,所述测量游标为环状结构,所述测量游标的外圆直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尺寸。
可选的,所述测量游标的材质为橡胶。
可选的,所述测量杆为铁质圆柱。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比所述测量杆的直径大2mm。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通过设置具有踏板固定孔的固定夹,以及相连接的测量杆和测量游标(固定夹套在测量杆上,可无摩擦的上下移动,测量游标通过摩擦力定位在测量杆上,可在测量杆上上下摩擦移动);可以将固定夹与待测量的踏板固定在一起,然后利用测量杆和测量游标得到踏板初始状态的读数以及踏板被压到极限位置后的读数,进而快速准确的得到踏板的最大行程;同时本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左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右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上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下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中制动踏板行程的测量方案复杂且成本高,或者精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踏板行程的测量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
测量杆1、测量游标2和固定夹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779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