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洋高分辨立体调相震源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89583.X | 申请日: | 201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1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尉佳;刘怀山;邢磊;尹燕欣;刘雪芹;张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157 | 分类号: | G01V1/157;G01V1/38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1 | 代理人: | 邱岳,纪明义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洋 分辨 立体 调相 震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震勘探过程中的震源,特别涉及一种海洋高分辨立体调相震源,用于海上高分辨立体观测系统,勘探采集海底中浅层地层反射信息并用于地震地质调查与解释。
背景技术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震源是海洋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尤其是电火花震源。今年随着高分辨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进步,采集人员环保意识的提高,电火花震源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占有主要地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电火花震源主要由法国S.I.G公司生产的SIG系列,荷兰Geo-Resources公司生产的Geo-spark系列。国内外研制的相关海洋电火花震源,主要是线性同时激发组合,利用组合线性增加子波能量,以到达高分辨地震勘探的目的。而现有的线性激发的组合方式因其激发原理导致难以实现调相的技术效果。地震子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是几何球面扩散传播,在忽略地层吸收作用的假设下,地震波传播过程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传播能量密度减少。这样造成地震波在接收时,能量衰减较多。现有的激发方式因为采用同时激发的原理,使得能量传播不具有方向性,其传播能量衰减较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洋高分辨立体调相震源,以提高电火花激发能量以及能量利用率,利用波束形成技术调节震源能量的传播波束方向,以适用海上高分辨多道地震勘探系统的技术要求。
一种海洋高分辨立体调相震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上控制激发单元,该水上控制激发单元通过带有阳极水密接头的传输电缆与震源框架连接,所述震源框架设有前后两个深度压力传感器,震源框架上还设有多个用于悬挂浮球的不锈钢环,震源框架是整个震源承载体,其底部等间距排列多个水平设置的柱状载体,柱状载体作为震源电极载体;柱状载体的底部设有多个竖直的阴电极,且同一根柱状载体上的阴电极的长度相等。
所述柱状载体的数量为偶数,且对称分布在震源框架的前后中轴线两侧,相互对称的两根柱状载体上的阴电极7的长度相同,最外侧的两根柱状载体上的阴电极的长度最短,由外向内,越靠近中轴线的柱状载体上的阴电极越长,中部两根柱状载体上的阴电极最长。
所述阴电极是由聚酯材料包裹的铜丝且铜丝末端暴露,单只电极放电时能量范围为5-30J。
本设计震源的阴电极整体激发能量范围为6400-38400J。
所述的水上控制激发单元包括相移器与同步器,并以提供电能为激发方式;采用阳极水密接头可以方便的安装和拆卸;深度传感器用于测定震源沉放深度;不锈钢环采用可自由旋转的装卸吊扣,以方便连接绳索固定浮球。
所述震源框架的底部有16个水平排列的柱状载体,相邻两个柱状载体的间距为10cm,,即震源整体框架的中轴线每侧条柱状载体;每个柱状载体上设有80个阴电极,所有阴电极属于同一回路,前后相邻的两个阴电极的间距为2cm;其中最外侧的两个柱状载体上的阴电极长度为1cm,以此类推,中部的两个柱状载体上的阴电极长度为8cm。所有的阴电极呈网格状排列,阴电极排与排之间相互平行,列与列之间也相互平行。以震源框架中心线为对称轴,对柱状载体上的电极利用同步器控制,保证对称的电极能够同时激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根据电极长度变化,利用相移器控制震源子波的相互错位叠加,达到调相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压制由于海面产生的虚反射。
为了保证在涌浪较大的海况下,震源整体摇晃不是很剧烈,使本震源水下部分的重心置于震源框架的前端,目的为了消除由于船体拖曳产生的向上拉力。
本实用新型根据雷达技术领域中雷达空间波束形成方法,计算空间电极分布,形成一种具有方向指向性的组合震源。该发明在震源激发参数上可以达到市场上现有的成熟电火花震源,并且首次提出利用波束形成技术组合电火花电极,形成海洋高分辨立体调相震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征:
a.海洋高分辨立体调相震源利用波束形成技术,通过控制电极的空间排列以及相移器、同步器的调节相位延迟,使得震源能量传播具有一定的定向性。最大化的将震源能量应用于一定角度之内,大大提高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效率以及品质。
b.阴极放电是利用现有技术,此种技术的特点是电极放电不消耗材料,能够保持单只电极的子波一致性。
c.为了保证在涌浪较大的海况下,震源整体摇晃不是很剧烈,将本震源结构重心放置前端,目的为了消除由于船体拖曳产生的向上拉力。
d.利用深度压力传感器,实时传输确定圆柱体沉放深度,用于之后过程中计算压制虚反射的空间距离。
e.浮球悬挂不锈钢环,方便连接绳索与固定浮球,采用不锈钢材质有利于原件使用寿命,可以根据工程需要悬挂不同规格的浮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895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