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91449.3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1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占泽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头部 空间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车内头部空间是评价汽车内部空间的一个关键指标。目前,在汽车设计及研究中,车型的头部空间尺寸主要通过主观观察来横梁,不同的人评价车辆会有不同的结果,准确性较差。
在现有一种利用3D软件进行测量车内头部空间的技术方案中,需要车辆的三维空间数据,而客观上竞品厂商的车型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无法测量竞品厂商的车辆数据。因此,需要一种标准实体测量工具测量车内头部空间,获取客观测量数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以提供客观测量数据的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所述车内头部测量装置包括:
支架,具有沿高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适于固定于车座的假人支撑点;
第一杆,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适于平行于车长方向,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端连接;
第一滑块,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杆;
第二杆,适于与车宽方向呈30°的夹角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杆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一滑块,并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高出所述第二端的第三端;
头部包络体,与所述第三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杆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刻度线,所述第二杆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的刻度线。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水平仪。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杆,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所述支撑杆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适于与假人支撑点卡合设置。
可选地,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还包括:
第二滑块,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支撑杆;
标尺,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二滑块。
可选地,所述头部包络体限定容纳空间;
所述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沿所述头部包络体的径向,所述调节机构的两端与所述头部包络体固定连接;
所述调节机构适于:沿所述径向可伸缩。
可选地,沿所述径向,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段杆和第二段杆;
连接部,套在所述第一段杆和第二段杆外,连接所述第一段杆和第二段杆,所述第一段杆和第二段杆能够相对所述连接部沿径向运动,以实现所述调节机构沿所述径向可伸缩。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与第一段杆之间,及所述连接部与第二段杆之间为螺纹配合。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
环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环部套在所述第一段杆和第二段杆外并连接所述第一段杆和第二段杆,所述环部具有穿过所述环部内周面和外周面的操作窗口;
调节部,可活动地位于所述第一段杆和第二段杆之间,所述调节部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运动;
沿所述径向,所述调节部在所述第一状态的尺寸大于在所述第二状态的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技术方案的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实体测量工具,测量不同车型的车内头部空间,并获得客观测量数据。而且,第一杆和第二杆均穿过同一个第一滑块,这可以简化结构,并给测量操作带来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中第一杆、第二杆与第一滑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a)是利用图1所示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测量前排头部空间时头部包络体的立体图,图3(b)是利用图1所示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测量后排头部空间时头部包络体的立体图;
图4(a)是利用图3(a)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b)是图3(b)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和图2,车内头部空间测量装置可以包括:
支架1,具有沿高度方向A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第一端a适于固定于车座的假人支撑点H;
第一杆2,沿第一方向B延伸,第一方向适于平行于车长方向,第一杆2与第二端b连接;
第一滑块3,可滑动地设于第一杆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914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