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2858.9 | 申请日: | 201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7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裕辅;岩尾典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37/02 | 分类号: | B62D3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后部 结构 | ||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凹部(4),设置在车辆的后部(1R),向车辆前方凹陷;划分件(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所述凹部。所述划分件(3)以相对于所述凹部(4)能够向后方、上方或下方位移的方式设置,以便该划分件(3)从所述凹部(4)离开间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改变沿车身上表面流动的行驶风的风向以改善空气动力特性,有时会在车辆后部设置后扰流器。这样的后扰流器通常以从比较平坦的车身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
例如在掀背车的情形下,以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背门后侧面的上缘部向后方突出的方式来设置后扰流器的情形居多。此外,在折背式或直背式的车辆的情况下,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后扰流器,该后扰流器以从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行李室盖或背门上侧面的后缘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然而,基于美观上或车载附件布置的关系,有时会将扰流器设置在车身侧所设的凹部的附近。此情况下,基于凹部而产生的紊流等有时会形成空气动力学上不理想的状态。因此,在这一方面希望得以改善。另外,所述专利文献1并没有公开在后扰流器周边存在着凹部的结构,完全没有着眼于上述般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公报US 2015/001613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扰流器设置在车身侧所设的凹部的附近的结构,抑制紊流的发生以确保空气动力性能并且提高美观度。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凹部,设置在车辆的后部,至少向车辆前方凹陷;划分件,至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所述凹部;其中,所述划分件以相对于所述凹部能够向后方、上方或下方位移的方式设置,以便该划分件从所述凹部离开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的从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是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背视图。
图3是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背视图。
图4是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的从上方所看到的车辆后侧左端部的立体图。
图5是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俯视图。
图6是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左侧视图。
图7是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后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剖面略图。
图9是表示扰流器的驱动支撑装置的图(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
图10是表示扰流器的驱动支撑装置的简略图(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8详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E表示车宽方向的左方,箭头RI表示车宽方向的右方。
如图1至图6所示,在车辆后部1R的左右各侧安装有后灯单元2、2,在左右一对后灯单元2、2的后方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扰流器3(相当于本发明的划分件)。
此外,图1中的101为后窗玻璃,102为后舱盖板,103为保险杠罩面,104为后翼子板。
车辆后部1R的后灯单元2的设置部位(车辆后部1R的左右各部)上设置有通过使车身向车辆前方凹陷而成的凹部4。凹部4在后视下从车宽方向的外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被形成为车宽方向的长度大于上下方向的长度的横宽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28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由排放气体供给的涡流生成器的空气动力学系统
- 下一篇:车辆的后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