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候热塑性树脂、包含该耐候热塑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制备所述组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3828.X | 申请日: | 2016-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1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吴玄泽;黄龙渊;金玟静;朴春浩;李尚娓;李泳旻;姜恩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3/12 | 分类号: | C08J3/12;C08L33/06;C08F2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钱程;李维盈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塑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制备 橡胶层 交联 硬核 氰化乙烯基化合物 丙烯酸烷基酯 乙烯基化合物 硬壳 表面光泽度 聚合芳香 抗冲击性 包围 层厚度 非交联 交联剂 折射率 着色性 聚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候热塑性树脂,包含该耐候热塑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制备该组合物的方法,并且更特别涉及:一种耐候热塑性树脂,其包括a)具有1.530‑1.590的折射率的硬核,b)包围所述硬核的交联的橡胶层,所述交联的橡胶层具有30‑80nm的平均层厚度并通过聚合(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化合物和交联剂来形成,以及c)包围所述交联的橡胶层并通过聚合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而形成的非交联的硬壳;包含该耐候热塑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制备该组合物的方法。根据本发明提供以下效果:具有非常优异的硬度和抗冲击性,并且特别是,表面光泽度和着色性的耐候热塑性树脂;包含该耐候热塑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制备该组合物的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10月7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140690号的优先权权益,其公开以整体通过引用被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候热塑性树脂,包含该耐候热塑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制备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方法,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优良的硬度和抗冲击性,特别是优异的表面光泽度和着色性质的耐候热塑性树脂,包含该耐候热塑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制备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ABS树脂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并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硬度、化学抗性和加工性,因此,在如电子、建筑和汽车的各种领域中其被用于各种用途。然而,由于ABS树脂使用丁二烯橡胶聚合物来制备,因此ABS树脂具有低的耐候性并且不适合作为户外材料。
因此,为了制备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质、耐候性以及耐老化性的热塑性树脂,在接枝共聚物中不应存在与由紫外线引起的老化有关的基于乙烯的不饱和聚合物。作为该树脂,典型的是使用交联的丙烯酸烷基酯橡胶聚合物的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ASA)树脂。这些ASA树脂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以及耐老化性并被用在如汽车、船舶、休闲用品、建筑材料和园艺的各种领域中。
德国专利第1,260,135号公开了一种具有耐候性以及耐老化性的ASA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并且在该专利中使用的核心橡胶是交联的具有150nm至800nm的平均粒径以及窄粒径分布的大直径丙烯酸酯橡胶胶乳。与使用小直径聚丙烯酸酯胶乳制备的ASA聚合物相比,该ASA聚合物具有改善的缺口冲击强度,但难以着色。着色难导致褪色的淡色而不是明亮的颜色,因此在制备具有高饱和度的彩色模塑制品中其使用受到限制。
美国专利第4,224,419号以及第5,932,655号以及欧洲专利第534,212号公开了一种使用具有小平均粒径含交联的丙烯酸烷基酯橡胶聚合物的第一接枝共聚物以及具有大平均橡胶粒径含交联的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的第二接枝共聚物的混合物的模塑材料。该模塑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机械性质以及改善的着色性质。然而,由于在所述模塑材料中包含的交联的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的折射率与接枝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的折射率相差很大,当对该模塑材料着色时,发生大量光散射而不能实现清晰的着色。
为克服这些缺点,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号47-47863和59-49245、日本专利公开号3-66329、美国专利第4,912,162号和第4,393,172号等公开了将基于二烯的橡胶聚合物混入丙烯酸烷基酯橡胶聚合物内部的方法。然而,该方法由于引入了基于二烯的聚合物而具有制备有高耐候性的树脂方面的局限。
此外,美国专利第5,777,036号和美国专利公开号2007/0287799以及欧洲专利第904,305号公开了一种在制备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橡胶的阶段中引入提高聚合物的折射率的单体的方法。然而,该方法的局限在于单体的选择并且其缺点是制备成本极大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38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