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基甲酸酯粘接剂、其制造方法、粘接片以及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4639.4 | 申请日: | 2016-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9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田邉慎吾;斋藤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油墨SC控股株式会社;东洋科美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J175/08 | 分类号: | C09J175/08;C08G18/10;C08G18/48;C09J7/30;C09J7/25;C09J11/06;C09J175/06;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陶敏;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中***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甲酸酯 粘接剂 粘接片 以及 显示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氨基甲酸酯粘接剂、其制造方法、粘接片以及显示器。本发明提供的氨基甲酸酯粘接剂能够厚膜涂敷且能够形成耐湿热白化性良好的粘接层。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粘接剂包含氨基甲酸酯预聚物(A),所述氨基甲酸酯预聚物(A)为除一分子中具有一个以上的EO基的聚醚多元醇以外的一种以上的多元醇(a‑1)、一分子中具有一个以上的EO基的一种以上的聚醚多元醇(a‑2)、与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b)的反应产物。在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粘接剂可包含氨基甲酸酯预聚物(A)及β‑二酮化合物(X)。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基甲酸酯粘接剂、其制造方法、粘接片以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ELD)等平板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以及将所述平板显示器与触摸屏(touch pannel)组合而成的触摸屏显示器广泛用于电视(television,TV)、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手机及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中。
近年来,所述各种显示器正推进薄型轻量化。所述之中,可期待薄型轻量化的OELD由于能以低电力获得高亮度而受到瞩目。OELD具有在基板上层叠有有机发光层及有机电荷传输层等一层以上的多个有机层的层叠结构。OELD通过使用塑料膜作为基板而也能挠性化。
通常而言,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元件存在长时间使用后,发光亮度、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性等特性下降的倾向。有机EL元件整体薄,而被认为由于由氧及水分等引起的电极的氧化及有机物的改性、以及由驱动时的发热引起的有机材料的氧化分解等而特性下降。另外,由于因各构成要素的热膨胀率的差而在构成要素间产生的界面应力等,而有在构成要素间产生界面剥离的担忧。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正研究密封剂及障壁层等的改良。例如,正研究利用涂膜来构成密封剂及障壁层等。
因制造步骤中产生的冲击及振动等,而在含有涂膜的密封剂及障壁层等产生龟裂及破损等,这些有可能导致有机EL元件的劣化。因此,优选为薄膜·脆弱构件得到保护而免受冲击及振动等的影响。一直以来,作为保护各种光学构件免受刮伤及尘埃附着等的影响的表面保护片,广泛使用在基材片上形成有粘接层的粘接片,但关于保护各种光学构件免受冲击及振动等的影响的性能基本未研究。
本说明书中,“粘接片”为具有再剥离性的粘接片(再剥离粘接片)。
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一种含有丙烯酸系衍生物、丙烯酸系衍生物聚合物、以及高分子量交联剂的丙烯酸粘接剂(技术方案1)。
作为提高耐冲击性的手段,除钻研粘接剂的组成以外,也考虑粘接层的厚膜化。
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能够厚膜涂敷的粘接剂,揭示有一种丙烯酸粘接剂,其包含具有特定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的单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丙烯酸酯系单体、以及自由基光引发剂(技术方案1)。
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能够厚膜涂敷的粘接剂,揭示有一种氨基甲酸酯粘接剂,其包含改性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所述改性聚异氰酸酯是使具有NCO官能基的聚异氰酸酯、与每一分子中包含一个以上的末端活性氢官能基及平均6个以上的乙烯氧(ethyleneoxy,EO)单元的聚醚化合物反应而获得的改性聚异氰酸酯,所述多元醇包含液状聚碳酸酯二醇(技术方案1)。
在专利文献4中揭示有一种脆弱构件暂时固定用粘接片,其包含利用所谓的单次(one-shot)法将包含多元醇与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氨基甲酸酯粘接剂硬化而得的粘接层(技术方案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7278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油墨SC控股株式会社;东洋科美株式会社,未经东洋油墨SC控股株式会社;东洋科美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46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