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通信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7932.6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1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隈部正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G08G1/0967 | 分类号: | G08G1/0967;H04L29/14;H04W4/40;H04W4/8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艳君;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通信 | ||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通信机。车辆用通信机具备从具有狭域通信部的周边车辆接收表示该狭域通信部的性能的通信性能指标的狭域通信部(31)、和控制部(37)。控制部(37)具备基于从多个周边车辆接收到的通信性能指标来依次设定成为通信性能指标的基准的基准值的基准值设定部、获取作为异常判定对象的狭域通信部(31)亦即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指标的获取部、以及基于由基准值设定部所设定的基准值与获取部获取到的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指标的比较来判定对象狭域通信部的异常的异常判定部。
本申请基于2015年2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9510号,并在此通过参照引用其公开。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判定狭域通信部的异常的车辆用通信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对车辆所使用的设备中所产生的异常进行检测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车载机所具备的冲击传感器,对该车载机中所产生的异常进行检测的技术。
另外,以往已知车辆用通信机具备狭域通信部,使用该狭域通信部与搭载在其它车辆上的车辆用通信机、路侧机进行无线通信,从而使得本车的驾驶员接受各种服务(以下,车载通信服务)的系统。作为一个例子,已知车辆用通信机通过将使用该车辆用通信机的车辆亦即本车辆的位置发送至其它车辆用通信机或路侧机,从而使得本车辆的驾驶员接受与本车位置对应的车载通信服务的系统。
专利文献1:JP2007-48302A
若车辆用通信机具备的狭域通信部有异常,则驾驶员不能够适当地接受上述的车载通信服务。因此,需要判定狭域通信部的异常。
此处,认为在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降低的情况下,判定为狭域通信部是异常的。然而,由于车辆用通信机在作为移动体的车辆中使用,所以狭域通信部的通信环境动态地变化。例如因周边建筑物的位置、大小或搭载车辆用通信机的周边车辆的量等,车辆用通信机具备的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也会降低。因此,仅通过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较难精度良好地判定该狭域通信部的异常。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鉴于上述,提供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狭域通信部的异常的车辆用通信机。
本公开的一方面的车辆用通信机在车辆上使用,具备:接收部,从具备狭域通信部的周边车辆接收表示狭域通信部的性能的通信性能指标;基准值设定部,基于接收部从多个周边车辆接收到的通信性能指标来依次设定成为通信性能指标的基准的基准值;获取部,获取作为异常判定对象的狭域通信部亦即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指标;以及异常判定部,基于由基准值设定部所设定的基准值、和获取部获取到的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指标的比较来判定对象狭域通信部的异常。
根据该车辆用通信机,基准值设定部设定的基准值根据从多个周边车辆获取到的通信性能指标来设定,周边车辆的通信环境相互类似。因此,在因通信环境的影响而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准值也根据通信环境而变化。
对象狭域通信部的异常判定基于该基准值与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指标的比较来进行。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区分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指标因该对象狭域通信部的异常而成为异常值的情况、和对象狭域通信部不是异常,而是受到通信环境的影响而对象狭域通信部的通信性能指标成为异常值的情况。因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对象狭域通信部的异常。
附图说明
关于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根据参照附图的下述详细的说明会变得更加明确。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载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控制部执行的信息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控制部执行的信息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79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重过孔电路板及验证用测试板
- 下一篇:基于水下的多功能仿生减阻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