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端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8957.8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6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三日月豊;矶贝荣志;山本健二;有贺高;石井诚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56 | 分类号: | B60R19/56 |
代理公司: | 11277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构造 | ||
使针对碰撞的耐载荷性能提高。本发明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具备:梁(2),其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构造体(3),其将上述梁(2)与车身框架连接,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上述梁(2)具有:相对的第1上表面部(2a)和第1下表面部(2b);第1侧面部(2c),将上述第1上表面部(2a)的一端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2b)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上述第1上表面部(2a)的另一端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2b)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1凸缘部(2d),通过利用上述第1上表面部(2a)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2b)这两者与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3)并向上述梁(2)的内方突出地配置的突出部(6)之间的接合、上述第1凸缘部(2d)与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3)的梁安装构件之间的接合这两种接合中的至少任一者,将上述梁(2)固定于上述连接构造体(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止在物体与车辆碰撞时该物体钻入该车辆之下的车辆的端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例如乘用车和卡车等大型车正面碰撞或者追尾那样的情况下,由于设于双方车辆的横梁等强度构件的设置高度不同,因此乘用车有可能钻入大型车之下。因此,以往,在大型车的前部和后部,设有与乘用车所具备的强度构件的设置高度相配合地配置的下部防护装置。该下部防护装置是车辆的端部构造的一个例子。另外,下部防护装置存在设于车辆的前方的前下部防护装置(Front Underrun Protector:FUP)以及设于车辆的后方的后下部防护装置(Rear Underrun Protector:RUP)。
要求这样的下部防护装置能够防止乘用车向大型车钻入,且使设于乘用车的前部或后部的缓冲区发挥碰撞能量吸收效果。因此,相比于吸收与乘用车碰撞之际所产生的碰撞能量的效果,更要求下部防护装置具有用于产生反作用力的耐载荷性能,该反作用力用于将与大型车碰撞了的乘用车弹开。
在例如专利文献1~3中公开有与下部防护装置有关的技术。这些下部防护装置具有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的梁借助支架或撑条(支承件)紧固到车身框架而成的构造。
另外,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下部防护装置中,以俯视时架设在安装于车身框架的框架安装部与安装于梁的梁安装面(主体安装部)之间的方式设有加强构件。由此,谋求耐载荷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87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253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2532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439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评价耐载荷性能的方法,具有以下方法:当在撑条中的梁的安装位置或比该安装位置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对梁的碰撞面(对象车辆所碰撞的面)施加载荷之际,对最大能够输入什么程度的载荷进行评价。下部防护装置的作为产品的性能取决于耐载荷性能的优劣。因此,期望的是开发一种下部防护装置,其在耐载荷性评价试验中的最大输入载荷在任一碰撞位置都比以往更大。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鉴于上述状况而做成的、可使针对碰撞的耐载荷性能提高的、新的且改良的车辆的端部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89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合金熔化炉
- 下一篇:一种铜合金倾斜式砖层熔炼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