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0935.5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9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竹田健悟;林邦夫;上西朗弘;东昌史;野崎贵行;户田由梨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60 | 分类号: | C22C38/60;C21D8/02;C21D9/4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张楠;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轧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的冷轧钢板具有规定的化学组成,金属组织以面积率计含有40.0%以上且低于60.0%的多边形铁素体、30.0%以上的贝氏体铁素体、10.0%以上且25.0%以下的残留奥氏体、15.0%以下的马氏体,上述残留奥氏体中长宽比为2.0以下、长轴的长度为1.0μm以下且短轴的长度为1.0μm以下的残留奥氏体的比例为80.0%以上,上述贝氏体铁素体中长宽比为1.7以下、并且由晶体取向差为15°以上的晶界所围成的区域的晶体取向差的平均值为0.5°以上且低于3.0°的贝氏体铁素体的比例为80.0%以上,上述马氏体与上述贝氏体铁素体与上述残留奥氏体的连接性D值为0.70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以汽车部件等作为主要用途的延展性、扩孔性、及冲裁疲劳特性优异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本申请基于2015年0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034137号、2015年0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034234号、2015年07月13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139888号和2015年07月13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139687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它们的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为了抑制从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开展了利用高强度钢板的适用的汽车车体的轻量化。此外,为了确保搭乘人员的安全性,在汽车车体中多使用高强度钢板来代替软钢板。
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汽车车体的轻量化,必须高于以往地提高高强度钢板的强度水平。然而,一般若将钢板高强度化,则成形性下降。由于为了将钢板制成汽车用部件,必须经由各种成形工序,所以为了将高强度钢板成形为汽车用部件,除了强度以外,还必须使成形性也提高。
此外,对于构成汽车等的机械结构用部件的轻量化,与所使用的钢的由高强度化带来的部件厚度的薄壁化同时,由穿孔的形成带来的部件自身的体积减少是有效的。然而,对于穿孔的形成,工业上优选采用冲裁,但是过度的应力及应变集中于冲裁部的端面上。因此,特别是对于高强度钢板而言,在进行冲裁的情况下,在低温相变相或残留奥氏体的边界中生成空隙,存在冲裁疲劳特性下降这样的课题。
例如,在骨架系部件中使用高强度钢板时,作为上述的成形性对于钢板要求伸长率和扩孔性。因此,以往,对于高强度薄钢板,为了改善伸长或扩孔提出了几种手段。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改善延展性而有效利用了残留奥氏体作为钢板的金属组织的高强度薄钢板。公开了在专利文献1的薄钢板中,通过提高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高强度薄钢板的延展性得到改善。然而,关于冲裁疲劳特性未作考虑,为了提高伸长率、扩孔性及冲裁疲劳特性而最佳的金属组织的形态并不清楚,此外,其控制方法未作任何公开。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为了提高扩孔性而减少了钢板的金属组织的集合组织的冷轧钢板。然而,关于冲裁疲劳特性未作考虑,用于提高伸长率、扩孔性及冲裁疲劳特性的组织及其控制技术未作任何公开。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冷轧钢板,其是包含铁素体和贝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钢板,为了提高局部伸长率,以低温相变生成相作为主相,并减少了铁素体的分率。然而,在专利文献3的冷轧钢板中,由于钢板的金属组织以低温相变生成相作为主体,所以在冲裁加工时的板端面部中在低温相变生成相或残留奥氏体的边界中生成空隙,在对冲裁孔反复负荷应力的疲劳环境中,难以确保高的疲劳特性。
如上所述,以往,在高强度钢板中,同时提高延展性和扩孔性、进而确保对冲裁孔反复负荷应力的疲劳环境的疲劳特性(冲裁疲劳特性)极为困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898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4083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3975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09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