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净化系统及催化剂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4615.7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7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中田辉男;坂本隆行;长冈大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F01N3/08;F01N3/36;B01D53/94;B01D53/96;F02D41/04;F02D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共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86 | 代理人: | 张嵩;薛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净化系统 催化剂 再生 方法 | ||
包括: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32);催化剂温度推定部(115);NOx吸收量推定部(113);再生控制部(100),其实施使排气成为浓燃状态来使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32)的NOx吸收能力恢复的催化剂再生;间隔设定部(118),其设定从催化剂再生结束起到下次催化剂再生开始为止的目标间隔;催化剂再生开始处理部(110),若NOx吸收量达到阈值以上,并且,从催化剂再生结束起的经过时间达到目标间隔,则使下次催化剂再生开始;间隔目标值校正部(119),其在催化剂温度小于预定的催化剂活性温度的情况下,基于NOx吸收量来对目标间隔进行延长校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气净化系统及催化剂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从内燃机排出的排气中的氮化物(NOx)进行还原净化的催化剂,已知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在排气为稀燃环境时吸收排气中含有的NOx,并且,在排气为浓燃环境时用排气中含有的烃通过还原净化来使已吸收的NOx无害化并排放出去。因此,在催化剂的NOx吸收量达到了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为了使NOx吸收能力恢复,需要定期地进行通过远后喷射或排气管喷射来使排气成为浓燃状态的所谓NOx净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柴油引擎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即使在刚开始燃料过量供给(rich spike)处理之后就发生负荷变动等,也会抑制NOx净化率的恶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在包括NOx净化催化剂的排气气体净化系统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即使不使用NOx浓度传感器也通过根据氧浓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断NOx净化催化剂的劣化状态,从而准确地设定到下次再生控制开始为止的稀燃期间,并防止NOx净化率的降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24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259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3365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的NOx吸收量达到了预定的上限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在短期间内频繁地实施NOx净化,从而能够从NOx净化率降低了的状态中尽早脱离。但是,若在催化剂温度比活性温度低的状态下进行这样的控制,则存在会因未燃燃料的过剩供给而导致白烟产生或燃料经济性的恶化的问题。
本公开的排气净化系统及催化剂再生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在催化剂为非活性状态的情况下根据NOx吸收量对NOx净化的间隔进行适当校正,从而有效地防止白烟产生或燃料经济性的恶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排气净化系统包括: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其被设置于内燃机的排气通道中并对排气中的NOx进行还原净化,温度取得部件,其取得上述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的催化剂温度,NOx吸收量推定部件,其推定上述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的NOx吸收量,催化剂再生部件,其实施使排气成为浓燃状态来使上述NOx吸收还原型催化剂的NOx吸收能力恢复的催化剂再生处理,目标间隔设定部件,其设定从结束由上述催化剂再生部件进行的催化剂再生处理起到开始下次催化剂再生处理为止的目标间隔,催化剂再生开始处理部件,其在由上述NOx吸收量推定部件推定的NOx吸收量达到预定的阈值以上,并且,从结束由上述催化剂再生部件进行的催化剂再生处理起的经过时间达到上述目标间隔时,使上述催化剂再生部件开始下次催化剂再生处理,以及目标间隔校正部件,其在由上述温度取得部件取得的催化剂温度小于预定的催化剂活性温度的情况下,基于由上述NOx吸收量推定部件推定的NOx吸收量来对上述目标间隔进行延长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46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