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16935.6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7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畠贤治;阿多诚介;友纳茂树;尹好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32B5/00 | 分类号: | B32B5/00;B29B15/08;B32B5/28;B82Y30/00;B82Y40/00;C01B32/158;C08J5/04;C08L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善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50 | 代理人: | 王大方,金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复合材料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具备:
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的第1碳纤维分散层、
碳纳米管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的碳纳米管分散层、和
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的第2碳纤维分散层,
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设置在所述第1碳纤维分散层和所述第2碳纤维分散层之间,
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以与所述第1碳纤维分散层的碳纤维及所述第2碳纤维分散层的碳纤维紧密接触的方式配置。
2.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具备:
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的第1碳纤维分散层、
碳纳米管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的碳纳米管分散层、和
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的第2碳纤维分散层,
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设置在所述第1碳纤维分散层和所述第2碳纤维分散层之间,
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层间剥离强度为300J/m2以上、纤维轴方向的电导率为0.1S/cm以上、垂直方向的电导率为10-5S/cm以上、三点弯曲强度为500MPa以上中的至少一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为膜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集合体的尺寸在以体积基准计的粒度分布的中心值为5μm以上且为50μm以下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集合体的碳纳米管浓度为0.1重量%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集合体的碳纳米管的平均长度为1μ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的厚度为厚0.1μm以上。
8.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形成第1碳纤维分散层,
使碳纳米管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形成碳纳米管分散层,
使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而形成第2碳纤维分散层,
在所述第1碳纤维分散层和所述第2碳纤维分散层之间设置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从而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
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以与所述第1碳纤维分散层的碳纤维及所述第2碳纤维分散层的碳纤维紧密接触的方式配置。
9.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形成第1碳纤维分散层,
使碳纳米管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形成碳纳米管分散层,
使碳纤维分散在热固性树脂中形成第2碳纤维分散层,
在所述第1碳纤维分散层和所述第2碳纤维分散层之间设置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从而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
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层间剥离强度为300J/m2以上、纤维轴方向的电导率为0.1S/cm以上、垂直方向的电导率为10-5S/cm以上、三点弯曲强度为500MPa中的至少一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为膜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集合体的尺寸在以体积基准计的粒度分布的中心值为5μm以上且为50μm以下的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集合体的碳纳米管浓度为0.1重量%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中的碳纳米管集合体的碳纳米管的平均长度为1μm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分散层的厚度为厚0.1μm以上。
15.一种糊状含碳纳米管的树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糊状含碳纳米管的树脂材料涂布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所述第1碳纤维分散层和/或所述第2碳纤维分散层,
所述糊状含碳纳米管的树脂材料的通过流变仪测量的粘度在静止状态为50Pa·s以上、和/或在剪切速率100s-1以上的条件下为20Pa·s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未经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693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