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抗原的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24144.8 | 申请日: | 2016-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3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斋藤祐司;加藤大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C12N1/00;C12N1/06;C12Q1/04;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卢曼;鲁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抗原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在不使用特别的仪器的情况下容易地回收微生物所具有的抗原的方法。一种回收微生物的抗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包含微生物的标本通过具有不让微生物通过的孔径的滤膜,将所述标本中的微生物捕获于滤膜上,使可破坏微生物的膜的微生物破坏试剂通过捕获了微生物的滤膜而在滤膜上破坏所捕获的微生物,在滤液中回收抗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回收微生物所含的抗原的方法。
背景技术
败血症等传染病的情况下,早期给予合适的抗菌药对患者的治愈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现有技术中,对于败血症等传染病的检查如下进行。
将2~10mL采集的血液接种于约30mL~100mL细菌培养用液体培养基,在30~37℃进行培养。将培养基的浊度变化、由细菌导致的培养基中的气体生成、pH值的变化等作为指标,进行1~7天的观察,直至确认细菌的增殖。确认菌的生长后,采集培养液,实施革兰氏染色和传代培养(继代培养)。通过革兰氏染色确认大致的菌种分类以及所观察的菌是单一菌种还是多个菌种。通过传代培养增殖的菌的菌落均一(homogeneous)的情况下,假定血液中存在的菌为单一种类,供于鉴定检查、敏感性检查。另一方面,在革兰氏染色中观察到多个菌种、或形状明显不同的菌落增殖的情况下,分别挑取各菌落,反复培养至仅生长单一形状的菌落。像这样从标本的采集至鉴定需要花费数日。被怀疑为败血症的患者的情况下,早期的诊断和合适的抗菌药治疗对预后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作为以更短的时间准确地鉴定菌的种类的方法,使用如免疫层析法等免疫学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免疫学方法鉴定细菌的情况下,使特异性识别目标细菌的蛋白质的免疫球蛋白结合。通过预先在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上标记着色胶乳粒子或荧光物质,可识别细菌的存在。因此,可在不进行纯培养的情况下,由血液培养直接检测菌。但是,血液、培养液、痰、鼻涕、粪便等用于细菌检查的标本中包含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因此,为了以良好的灵敏度找出目标蛋白质,需要去除夹杂物,通过离心操作或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来分离菌,从而进行夹杂物的去除。此外,根据目标细菌的蛋白质存在的位置和蛋白质的形状等,有时需要热处理或利用溶液进行的细胞膜的破坏等操作。
因此,需要离心机或微量恒温仪(heat block)等特别的仪器,或者需要像分离培养那样花费时间的操作。另外,离心操作的情况下,弃去上清液时,有时会误吸沉淀的菌,菌数减少,也可能会对正确的判定产生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06967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在不使用特别的仪器的情况下容易地回收微生物所具有的抗原的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对容易地检测病原菌等微生物的方法进行了认真探讨。对于微生物而言,可通过测定该微生物所具有的抗原来检测,本发明人对简单地回收抗原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其结果发现,藉由通过滤膜而将血液或培养液等标本所含的微生物捕获于膜上,接着对于捕获于膜上的细菌流通包含表面活性剂等的溶液进行处理,可迅速破坏微生物而容易地回收抗原,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
[1] 一种回收微生物的抗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包含微生物的标本通过具有不让微生物通过的孔径的滤膜,将所述标本中的微生物捕获于滤膜上,使可破坏微生物的膜的微生物破坏试剂通过捕获了微生物的滤膜,从而在滤膜上破坏所捕获的微生物,在滤液中回收抗原;
[2] 根据[1]的回收微生物的抗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微生物为细菌;
[3] 根据[1]的回收微生物的抗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微生物破坏试剂为表面活性剂、碱性溶液、或者表面活性剂与碱性溶液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化株式会社,未经电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241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