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搅模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26753.7 | 申请日: | 2016-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3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百武康弘;别府芳忠;堀口幸二;饭久保忠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达满纳米奇精密宝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B6/14;G02B6/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晶;谢顺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搅模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损失的搅模器,其在芯径超过数十μm且数值孔径在0.2以上的多模光纤中,即使在入射光比被测光纤的数值孔径更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较短距离获得稳态模分布,且容易切换至全模分布。通过将一根光纤(2)缠绕在半径比光纤的最小弯曲半径更大的多根绕线管(3a、3b)上而归拢,并使该绕线管(3a、3b)旋转,从而能够扭转光纤(2)而形成扭转部(5),而从进入光纤(2)的入射光提取稳态模的输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所搭载的光纤的入射光侧和出射光侧任意地变更模分布的搅模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光纤以及关于光的测定仪器的插入损失检查等中,使用有用于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稳定的搅模器。在这些搅模器中,基本的类型有使用GI(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昭和61-013803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其通过对光纤芯线加压而使其微弯,而能够使高阶模分布衰减。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2005-099274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2)中,通过使用将多模光纤呈电路状布线的光纤配线板,从而提供小型而低价的搅模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昭和61-0138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5-0992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除了具有上述的效果,在专利文献1以及2所述的搅模器中,使用有使高阶模分布漏出至光纤外的结构,其存在如下问题:在用于SI(阶跃折射率)型多模光纤时无法重现与远距离传播的情况同等的稳态模分布。更具体地说,由于施加于光纤的应力会产生模分布的分散,但不会重现与使其远距离传播时同等的稳态模分布。另外,由于光漏出至光纤外而导致的损失也较大。而且,在专利文献2所述那样的向同一方向持续缠绕的形状中,模分布会依赖于缠绕的直径以及入射光的模而发生变化,难以稳定地输出稳态模分布。
对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所述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模器,其在多模光纤中,能够以较短距离稳定地进行在抑制了衰减的状态下的稳态模分布的输出,另外,能够任意变更模分布。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其在将空开间隔而在径向(radial direction)上大致平行地排列的多根绕线管聚集在一起并卷绕光纤后,使该绕线管旋转。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于,通过以用一根光纤束缚在径向上呈直线状并列配置的多根绕线管的方式卷绕后,使该绕线管相互旋转,从而对光纤加捻。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绕线管旋转时,在所述绕线管之间设置芯柱,一边使所述光纤扭转,一边使其缠绕在该芯柱上。
(三)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的技术特征,本申请所述的发明能够抑制所使用的SI型多模光纤的衰减,并获得稳态模分布。这是由于在所述光纤的扭转部分会发生模分布的分散。即,本申请所述的搅模器为光纤的弯曲半径不会缩小的结构。因此,光在光纤内传递时不会漏出至光纤外,而能够在抑制了因光漏出至光纤外而导致的损失的状态下进行该传递。另外,对于所述扭转的部分中的模分布的分散,在本申请所述的发明中是通过使卷绕有一根光纤的多根绕线管相互旋转而发生的。因此,通过使绕线管的旋转次数变化,能够输出与每个SI光纤的特性对应的稳态模分布。这里,该旋转次数也以例如1.3转等含有小数点以后的转数为对象。进一步地,本申请所述的搅模器在其动作以及结构中,采用仅将光纤卷绕在绕线管上而使其扭转这样简化的基本结构。因此,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搅模器,能够在使用SI型多模光纤时,以低成本获得所期望的模分布。另外,基于与上述旋转次数相同的技术观点考虑,即使使卷绕次数变化,也能够获得与使所述旋转次数变化时同样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达满纳米奇精密宝石有限公司,未经安达满纳米奇精密宝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267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