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支撑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32236.0 | 申请日: | 201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9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萩原信行;长江隆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5/06 | 分类号: | F16C35/06;B60B35/02;F16C19/18;F16C25/08 |
代理公司: | 11243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文蕴;宋春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支撑 滚动轴承 单元 制造 方法 | ||
车轮支撑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在通过使辊(22)一边以轮毂主体(7)的中心轴为中心摆动一边推按设于轮毂主体(7)的轴向内端部的圆筒部(12)来形成铆接部(13)时,检测流向驱动辊(22)的电动马达(19)的电流值,基于该检测值决定结束铆接加工的时间,该辊(22)相对于轮毂主体(7)的中心轴倾斜并且以能够以自身的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被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悬挂装置支撑汽车的车轮的车轮支撑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5日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5-114567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并入此文。
背景技术
图6示出了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轮支撑用滚动轴承单元的一例。图6所示的车轮支撑用滚动轴承单元1具备外圈2、轮毂3、多个转动体(图示的例中,球)4、4。
外圈2在外周面具有静止侧凸缘5,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轨道6a、6b。另外,上述轮毂3通过组合轮毂主体7和内圈8而形成。这其中的轮毂主体7在外周面的靠轴向外端部分具有旋转侧凸缘9,在该轴向中间部具有轴向外侧的内圈轨道10a,在该轴向内端部具有小径阶差部11。此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轴向”、“径向”、“周向”就是指轮毂主体的各个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轴向的“外侧”是指组装至汽车的状态下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图6的左侧。相反地,将组装至汽车的状态下成为车辆的中央侧的图6的右侧称为轴向的“内侧”。
上述内圈8在外周面具有轴向内侧的内圈轨道10b,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外嵌于上述轮毂主体7的小径阶差部11。另外,上述各转动体4、4以每列具有多个的方式旋转自如地在上述两外圈轨道6a、6b与上述两内圈轨道10a、10b之间各设有两列。另外,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设于上述轮毂主体7的轴向内端部的圆筒部12的从上述内圈8的轴向内端开口突出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塑性变形,从而形成铆接部13。然后,通过利用该铆接部13挤压上述内圈8的轴向内端面,从而对上述各转动体4、4施加合适的预紧力。
在装配如上述地构成的车轮支撑用滚动轴承单元1时,首先,在上述轮毂主体7的周围配置上述外圈2,并且在上述两外圈轨道6a、6b中轴向外侧的外圈轨道6a与上述轴向外侧的内圈轨道10a之间以被轴向外侧的保持器14a保持的状态设置上述各转动体4、4。然后,在形成于上述内圈8的外周面的轴向内侧的内圈轨道10b的周围以被轴向内侧的保持器14b保持的状态设置上述各转动体4、4,在该状态下,将上述内圈8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外嵌于形成于上述轮毂主体7的轴向内端部的小径阶差部11。然后,随着该外嵌作业,使上述轴向内侧的被保持器14b保持的(轴向内侧列的)上述各转动体4、4的转动面抵接于上述轴向外侧的外圈轨道6a。然后,使上述轮毂主体7的圆筒部12的轴向内端部(从内圈8的轴向内端开口突出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塑性变形,形成上述铆接部13。然后,通过利用该铆接部13在周向上挤压上述内圈8的轴向内端面,从而将该内圈8固定于上述轮毂主体7。
用于在上述轮毂主体7固定上述内圈8的上述铆接部13例如通过专利文献1~3记载那样的摆动铆接加工而形成。在通过该摆动铆接加工来形成上述铆接部13的情况下,例如,使用图7所示那样的摆动铆接装置15。该摆动铆接装置15具备冲模16、压紧夹具17、座18。在铆接扩展上述圆筒部12而形成上述铆接部13时,一边经由上述座18向上方按压上述轮毂3,一边使上述冲模16通过驱动器(省略图示)摆动旋转。即,在使该冲模16的中心轴和上述轮毂3的中心轴倾斜了角度θ的状态,使该冲模16以该轮毂3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在通过使用这样的摆动铆接装置15进行的摆动铆接加工形成上述铆接部13时,上述冲模16的周向的一部分按压上述圆筒部12的轴向内端部,对上述铆接部13的加工作业局部地且在周向上连续地进行(使冲模16的中心轴绕轮毂3的中心轴如进动的中心轴的轨迹一样回旋运动)。因此,相比通过一般的铸造加工形成上述铆接部13的情况,能够减小加工所需的负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322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