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3D物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38791.4 | 申请日: | 2016-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7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T.比斯根;D.阿克滕;N.德乔治;R.瓦格纳;T.米夏利斯;M.E.贝嫩-富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4/106 | 分类号: | B29C64/106;B33Y10/00;B33Y8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刘维升;万雪松 |
地址: | 德国勒***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物体 方法 | ||
1.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所述三维物体的外表面包含至少一个通过首先在平面基板(5)上借助增材制造法,也即逐层成型法,制造二维形式的表面部分而产生的表面部分,所述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I) 借助逐层成型法将至少一种可流动形式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以材料带形式施加到平面基板(5)上以制造第一层(6);
II) 将借助逐层成型法制成的第二层(7)施加到第一层(6)上;
III) 任选施加1至198个根据步骤II)制成的附加层,其中分别将新层施加到各自的前一层上;
IV) 固化所述层;
V) 从所述平面基板(5)上剥离所述固化表面部分;和
VI) 借助深拉或热成型将所述固化表面部分成型以产生三维物体;
其中通过将至少一种可流动形式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以材料带形式施加到各自的基底上制造至少一个层,其分别具有根据最新发行于1996年4月,2012年2月的现行ISO版本的EN ISO 527-1≥ 500 MPa的在固化态下的弹性模量。
2.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所述三维物体的外表面包含至少一个通过首先在平面基板(5)上借助增材制造法,也即逐层成型法,制造二维形式的表面部分而产生的表面部分,所述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i) 借助逐层成型法将至少一种可流动形式的分别具有根据最新发行于1996年4月,2012年2月的现行ISO版本的EN ISO 527-1≥ 500 MPa的在固化态下的弹性模量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以材料带形式施加到平面基板(5)上,以制造层(6),其中所述层为具有或没有开孔的连续区域;
ii) 固化所述层;
iii) 从所述平面基板(5)上剥离所述固化表面部分;和
iv) 借助深拉或热成型将所述固化表面部分成型以产生三维物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逐层成型法互相独立地选自熔体成层、喷墨印刷或光聚合物喷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材料带以微滴形式施加到平面基板(5)上或施加到任选已存在于基板(5)上的层(6、7)之一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至III)中来自喷嘴的物质混合物的排出温度为80℃至420℃。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板是经加热的,并且所述基板的加热温度为20℃至250℃。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具有≥ 500 MPa的在固化态下的弹性模量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选自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环烯烃共聚酯(COC)、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胺酮(PEAK)、聚醚酰亚胺(PEI)、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乳酸(PL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甲醛(POM)、聚丙烯腈(PAN)、聚丙烯酸酯、赛璐珞。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有层中使用相同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层包含另外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有层中使用分别具有≥ 500 MPa的在固化态下的弹性模量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层中使用具有 500 MPa的在固化态下的弹性模量的可固化聚合物或可固化反应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3879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