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蓄电池单元模块的牵引用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44303.0 | 申请日: | 2016-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18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C.陈;A.科克;A.布赖特科普夫;M.普隆尼格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43;H01M10/6557;H01M10/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孟婧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蓄电池 单元 模块 牵引 | ||
1.一种牵引用蓄电池(1),具有带外侧壳体壁(4)的蓄电池壳体(39),其中,该蓄电池壳体(39)围绕机动车的车身侧通道(2)地成型并由此形成通道侧的壳体壁(11),所述牵引用蓄电池(1)具有至少两个蓄电池单元模块(3),其中,在两个蓄电池单元模块(3)之间分别布置具有处于XZ平面内的冷却板(9)的冷却装置(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电池单元模块(3)上在处于YZ平面内的端侧分别布置有模块支架(5、6),所述冷却板(9)在所述端侧具有在所述XZ平面内延伸的至少一个冷却剂接口(12、13),其中,由于车辆碰撞或误用产生的力经由所述处于YZ平面内的模块支架(5、6)绕过所述冷却剂接口(12、13)而进入所述蓄电池壳体(39),由此使所述冷却剂接口(12,13)不受负荷。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蓄电池单元模块(3)的朝向所述牵引用蓄电池(1)的内侧通道侧壳体壁(11)的端侧(7)上的第一模块支架(5)不同于布置在外侧壳体壁(4)上的第二模块支架(6)。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蓄电池单元模块(3)的两个并排布置的第一模块支架(5)在布置于所述模块支架(5、6)之间的冷却板(9)的两侧上设计为彼此镜像对称的板件夹具,和/或所述两个相邻的蓄电池单元模块(3)的两个并排布置的第二模块支架(6)在布置于所述模块支架(5、6)之间的冷却板(9)的两侧上设计为彼此镜像对称的板件夹具。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其特征在于,朝向壳体侧壁的第一模块支架(5)具有基本上呈I形的几何形状,其中,沿Z方向观察位于下方的垂直面(31)分别水平地延伸,并且沿Z方向观察位于上方的垂直面(33)分别接近波形地延伸并且分别具有居中布置的波谷部(35),其中,在所述波谷部(35)上分别成型有第一保持接片(37),并且沿Z方向观察分别位于上方的垂直面(33)和位于下方的垂直面(31)通过弧形面(43)一体式相互连接。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其特征在于,位于内侧的第二模块支架(6)具有基本上呈K形的几何形状,其中,两个沿Z方向观察位于上方的臂(51)几乎闭合式地相互连接,并且第二保持接片(37)居中设置在闭合面的沿Z方向观察位于上方的端部上,以及分别在闭合面的内部布置带有翻起段(61)的留空部(59),并且所述第二模块支架(6)分别在其沿Z方向观察位于下方的端部上具有三个下臂(55、56、57)。
6.按权利要求2或3一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模块支架(5、6)中的每一个具有至少两个指向所述蓄电池单元模块(3)的方向并且抓握所述蓄电池单元模块(3)的折弯的接片(41)。
7.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蓄电池单元模块(3)和其模块支架(5、6)以及布置在所述蓄电池单元模块(3)之间的冷却板(9)分别能够通过连接元件(15)相互连接并且相互夹紧。
8.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支架(5、6)具有向外翻起的固定接片(49),利用所述固定接片(49)能够通过固定元件(65)将所述模块支架(5、6)固定在所述蓄电池壳体(39)上。
9.一种机动车,具有按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牵引用蓄电池(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43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钠离子传导性陶瓷隔板的钠‑铝电池
- 下一篇:机动车辆的能量储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