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泵抽流体泵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47200.X | 申请日: | 2016-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2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田锡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FOURL设计 |
主分类号: | F04B43/04 | 分类号: | F04B43/04;F04B53/16;F04B53/10;F04B45/047;F04B39/12;F04B3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关宇辰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城南市盆唐区板桥路697,A-***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泵抽 流体 | ||
本发明涉及双泵抽流体泵,其轴设在一电机之旋转轴上的凸轮旋转时,在所述凸轮左、右两侧上形成的偏心轴部上连接设置的一对第一、二隔膜相互反方向交替升、降,随之在泵壳体上面连接设置成一体的流体流道箱上具备的第一、二吸入止回阀和第一、二排泄止回阀将第一、二吸入孔和第一、二排泄孔开放或密封而使流体通过流体流入口流入的同时从流体排泄口排泄出去,从而通过因流体吸入压力和排泄压力同时作用而发生的压力抵消现象大幅衰减振动和噪声的发生。此外本发明是在所述上部盖的底面的与吸入止回阀设置室和排泄止回阀设置室对应的位置上还设有凹入空间,因此向吸入止回阀设置室和排泄止回阀设置室发生流体吸入压力和排泄压力时,下部垫上、下弹性变形,抵消压力而更加有效地防止脉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泵抽流体泵,具体是,随着一电机的旋转,使设置在泵壳体上的一对第一、二隔膜相互反方向交替升、降,随之通过在泵壳体上面连接设置成一体的流体流道箱上具备的第一、二吸入止回阀和第一、二排泄止回阀将第一、二吸入孔和第一、二排泄孔开放或密封而使流体通过流体流入口流入的同时从流体排泄口排泄出去,从而通过因流体吸入压力和排泄压力同时作用而发生的压力抵消现象大幅衰减振动和噪声发生的双泵抽流体泵。
背景技术
采用隔膜的流体泵是使电机旋转运动通过凸轮等机构变换成隔膜的直线往复运动而抽吸流体的装置,其排泄流量变动少,通常用以各种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注入。
韩国专利注册编号第10-0291161号中介绍了采用隔膜的流体泵。
从文献上介绍的内容来看,图1、2是说明现有的采用隔膜的流体泵一例的概略图,泵头100的开口部有隔膜110被挤压设置在支撑环120上,进而形成泵室130,泵体102的下部和上部设有吸入孔105和排泄孔106。
吸入孔105和排泄孔106是分别被止回球140开放或封闭,泵头100的吸入孔105吸入端部和排泄侧连接器160端部上如图3所示设有十字槽状的开放侧阀座141,泵头100的排泄孔106排泄端部和吸入侧连接器150端部上设有锥形的封闭侧阀座142。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现有普通隔膜泵的运行大致说明如下。
为了驱动泵,先驱动电机(未图示),然后电机的旋转运动通过偏心凸轮等机构转换成隔膜轴111的往复运动,进而隔膜10会前后退运行。
图1显示隔膜后退运行的状态即吸入行程,图2是显示隔膜前进运行的状态即排泄行程。
吸入行程时吸入侧和排泄侧止回球140由于泵室内部的负压全部向泵头100的中心方向移动,泵头100的吸入孔105吸入端部设有开放侧阀座141,使流体沿着十字槽吸进泵室130内,排泄孔106被止回球封闭。
然后在排泄行程上,止回球140全部向泵头100的外侧方向移动,进而吸入孔105被封闭,只有排泄孔106开放,使泵室内的流体沿着排泄侧连接器160上形成的十字槽排泄到外部。
但如上所述的现有隔膜泵是在长时间内平均排泄量基本是恒定的,但由于分为吸入行程和排泄行程而断断续续地起到泵作用,
因此存在如图4所示的排泄的流量上发生脉动现象的问题。
为了防止所述排泄流量的脉动,现有方式也是将两个以上泵并列连接,将其行程不同地设置,从而减少脉动(见图5),但如图6所示,在流体管路中间设置气室200,在排泄行程中气室200内的空气会被压缩,进而减少向排泄管210侧的排泄量,吸入行程中利用压缩空气的膨胀力使排泄行程中储存在气室200里的流体向排泄管210侧排泄。未说明符号220为安全阀,流体压力达到既定值以上时开放,使高压流体通过回液管230被回收,201是指压力表。
但是将两个以上泵并列连接的方式是,与其效果相比,所需安装费用投入得较多,在流体管路中间设置气室时设置作业不易,且泵的连接器和流体管路为管型则在设置上会存在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FOURL设计,未经株式会社FOURL设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72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石墨烯作为导电透明电极的钙钛矿基太阳能电池
- 下一篇:混合模块化带